小皮球,架脚踢,
马兰开花二十一。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

这首儿时的边跳皮筋边唱的童谣,是许多80后、90后小时候的回忆,在当时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通讯那般不发达,这首看似没啥内涵的童谣,不知道怎么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好像全国小朋友都会唱。
小时候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这首童谣唱的是什么,反正只要押韵、朗朗上口就成了,后来长大了回头一想,小皮球为啥要架脚踢?马兰是地名吗还是花名?还有,马兰开花为什么是二十一?

其实,当时的我们都不知道,小时候的这首童谣,唱的其实是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而如今我们已经长大。
这首童谣的第一句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版本,比如“小皮球、香蕉梨”,又或是“小火车,嘀嘀嘀”,但最初的版本就是“小皮球,架脚踢”。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其实长这样

▲A2923严格上来说是我国的第一颗空投原子弹
这里的小皮球指的并非是玩具,而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因其外形似球形,故而称其为小皮球,这也是一种保密方式,在当年我国参与研制原子弹的工作人员,在彼此之间联系时,就称这颗原子弹为“老邱(球)”。
而“架脚踢”也是密语,指的是罗布泊试验场上的一座102米高的铁塔,当时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并非是采用空投的方式引爆的,而是放置在这座铁塔上进行地爆试验。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在这座塔上爆炸的
所以“小皮球,架脚踢”指的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架在一座铁塔上引爆的。
1955年,我国在频频受到核大国的核敲诈、核勒索后,决定开始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1958年1月,第二机械工业部(即二机部)成立了第九局(核武器局),专门负责核武器的研制工作。
我们所熟知的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邓稼先当时就是在九局进行核武器的相关研制工作的。与此同时,苏联在起初也给予了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一定帮助。

▲两弹元勋钱学森(左)、邓稼先(中)、朱光亚(右)
最初,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我国的核武器试验场选在了敦煌西北120公里处,但当我国的第一任核武器试验靶场主任、首任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将军,来到这里实弹考察以后,就把苏联专家的建议给否决了。
苏联虽然帮助我国研制原子弹,但其实并不希望我国拥有真正具有威慑力量的核武器,规划的敦煌试验场非常之小,而且设定的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当量是2万吨TNT。
2万吨,听起来很大,但当时的苏联与美国都已经在进行千万吨级别的核武器试验,当时张蕴钰将军便说道:
“一个拥有上千万吨氢弹核大国的建场专家,怎么会把一个新型核试验场的试验当量目标定在2万吨之内?2万吨和1000万吨在一架天平的两端永远不会平衡!2万吨支撑不了一个6万万民族!”
不仅如此,在敦煌还有我国大批的文化瑰宝,千佛洞、烽火台、鸣沙山、汉长城,都在当年苏联专家选定的核试验场的周边,一旦在这里试验武器,原子弹响了,这些瑰宝、遗迹却是毁了。

于是,我国便开始重新对核试验场进行选址,最终定在了位于新疆罗布泊内的黄羊大沟,这里虽然方圆百里一眼望去尽是荒漠,甚至有不少探测队员在此丧生。

但这里却是天然的核试验场,南北有高山、东部有丘陵,引爆以后不用担心会摧毁什么文化古迹,核污染也不会泄露到试验场之外。
整个试验场的面积足有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江苏省,在这里进行核试验还能很好地抵御美国的高空侦察(超出了美国U-2侦察机的航程)。

▲我国首枚原子弹的爆心
唯一的缺点就是对于参与核试验的先辈们而言,工作条件太过艰苦,有时候半个月都洗不上一次澡,还得用洗脚水来蒸馒头。

▲核试验场生活区一角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上世纪50年代末,数万人接到密令,不要问去哪里,不要问干什么,不许跟家人打招呼、不许留纸条,否则按泄露军事秘密罪处置。
当他们来到“死亡之海”罗布泊的荒漠之中,发现这里寸草不生,唯一在这里倔强地开放着的便是蓝紫色的马兰花,它和别的花都不同,唯独就喜欢生长在荒漠里,尤喜盐碱地。

马兰花不仅是这荒漠里少有的鲜艳颜色,那唯绝处不生的性子更是像极了这些不远千里在此处隐姓埋名干大事的核试验场工作人员,于是我国的第一任核司令张蕴钰将军便提议,将核试验基地称作“马兰基地”。

▲马兰基地如今改造成了军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