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马克思远远胜过李嘉图,准确地说,是因为他使用均衡理论来检视均衡(尤其是他的再生产模型)的脆弱性。再生产模型以代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各部门之间的依存关系而闻名于世,其中,该模型还说明了为使均衡增长能够持续下去必须满足的一些条件。它们是一个两部门的增长模型,具有后凯恩斯主义和一些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特征。然而,马克思的均衡概念及其做出的简单化假设是从复杂的技术、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中抽象出来的,但却给予了这些模型以工程般的精准质量,实际上大大夸大了合作失败的可能性。可能发生的情形是在生产和消费阶段,经济主体为应对价格、工资和利润变化会做出一些选择,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并没有考虑这些问题。由于经济行为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当预期将出现协调问题时并不能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因此市场的灵活性被遮蔽,再生产过程就会出现中断。这些缺陷也反映了马克思不能处理同时决定问题(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这在他试图进行进一步创新时变得更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