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经济学的一般规律,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不仅可以增进国民整体福利水平,还可以改变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行为,进而对经济发展起到相应的刺激作用。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下,扩大社会保障面、提高保障标准,促进消费就成为学术界和政策所关注的热点议题。实际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会直接作用于居民消费,进而拉动经济,还会影响居民利用现代金融服务的能力,对于缓解农村金融抑制,提高农村金融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及其水平
21世纪初,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等法规制度的陆续出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展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保障的具体项目来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合作医疗保险、社会优抚、农村“五保”和少数地方推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中,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没有到位,农民的养老主要还是以家庭保障为主,有关农民工失业、工伤等保障项目的实施还在探索当中,缺乏全国统筹的、规范化的建设规划,保障体系很不完善。从保障标准来看,由于我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小,而以农业为主业的地方基层财政能力有限,农村社会保障一直存在着保障标准过低的问题。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例,城镇居民每月可享受低保金300元,而农村居民只有100元。
二、社会保障提升农村金融效率的机理
金融效率,即金融作用效率,指金融的各个组成部分及整体在经济体系里发挥作用的力度、效果。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虽然已经形成了以商业性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为辅的金融体系,但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较低,金融相关比率始终在0.6左右徘徊。目前,在农村开展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和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微型金融机构,可以说当前我国农村已经形成了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金融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金融需求层面,对社会保障提升农村金融效率的机理分析也主要围绕农户展开。
(一)有利于农村均衡市场利率水平的形成
总体上来看,农户有很强的借款需求,但借款的可得性较差,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借款的预期收益率低。在借款的农户当中,维持型农户在农户中的比例最高,远高于贫困型农户和富裕型农户,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而维持型农户的借款主要为应对突发意外的应激性借款。这类借款在农户总借款中的比例较高,但预期收益率偏低甚至接近0。二是借款的交易成本高。由于农户大都无法提供合格的抵押品,迫使正规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户相关信息的采集以保证还款概率,由此而产生的费用必须从借贷过程中得到补偿。再加上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单,资金需求比较分散,单笔交易的额度较小,使得单笔借款的交易成本较高。
金融交易的成本界定了金融机构所能接受的利率的下线,预期收益率则界定了借款者所能接受的利率的上线。农村金融的困境在于交易成本高而预期收益率低,无法形成资金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的市场利率水平,自然就限制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会使农民在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特殊困难时,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帮助,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这种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可以有效地降低应激性借款在总借款中的比例,提高农户借款的预期收益率,从而有利于均衡的市场利率水平的形成。
(二)有利于降低谨慎性储蓄,提高消费率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的扩展,农户处理结余资金的方式日益增多,主要分为储蓄、手持现金、金融投资和生产投资,但大多数农户倾向于选择收益率较低但较为安全的储蓄。即使有部分农户选择购买保险,也会优先考虑医疗、养老等险种,而不是种植业、林果业、畜禽这些分散经营风险的险种。这主要是因为农村社会性基本生存保障不足,农户只能依靠储蓄积累来进行自我保障,以应付未来在医疗、子女教育、婚嫁和养老等方面的大项支出。显然,农户有很强的谨慎性储蓄动机,目的是为了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收入和支出的波动,并且同财富积累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不确定性越高,财富的积聚就越多。而社会保障恰好具有社会保险方面的功能。因此,可以通过社会保障的改善,来降低居民或家庭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进而减少谨慎性储蓄,主动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如果农户在降低谨慎性储蓄的同时,学会利用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所提供的金融工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增加财产性收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会愈加明显。
(三)有利于激发农户的经营性信贷需求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基本上占到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的50%以上,有些省份如新疆甚至可以达到90%。因此,提高家庭经营收入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关键。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农、林、牧、副、渔经营收入和非农产业经营收入。其中,农业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只有通过配备拖拉机、水泵、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进行集约化生产,才能显著减少天气等自然因素的负面影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非农产业的经营,更是需要进行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单靠农户的前期财富积累很难完全满足,需要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因此,农户经营性行为一旦失败,不仅会造成个人财富的巨大损失,还有可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影响到农户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基本生活。经营性投资的巨大风险抑制了农户的经营性行为,也阻碍了银行资金向生产性资本的转化。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应对和降低国民既定的社会风险、个人风险和自然风险,保证居民的基本生存。如果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能够涵盖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服务等领域,使农户足以应对丧失劳动能力、残疾、死亡、工伤、生育、疾病、失业和收入低下等问题,农户就有底气去借入资金,参与更大范围的市场经济活动。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议
(一)加强立法建设,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社会保障既是政策性很强的制度,也是操作性很强的实施方案,政策变动之后,有关的规范和方案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多次变动,政策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频繁的变动一方面导致执行人员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使政策的威信力降低。如果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政策的持续性缺乏信心,就会以储蓄的方式进行自我养老、医疗保障,金融效率就会受到影响。因此,目前重要的是要对所实施的各项社会保障项目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社会保障的立法层次和强制执行力,为我国社会保障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提供制度保证。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保障资金的短缺。我国中央财政当前对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总体定位为“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力度较小,而以农业为主业的地方基层财政往往很难保证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但要想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各级ZF特别是中央ZF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在国家层面,可以通过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彩票、募捐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如果农户缴费困难,可以采取“实物换保障”的办法,或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其他的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建立社会保障城乡对接地带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者走出了农村,但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是临时受聘于企业单位,属于非正规就业,其工资水平与正式职工相差很大,更换工作十分频繁,劳动契约关系松散,很难享受到城镇相应的社会保障。但依照他们的工作地点、工作性质、生活条件来参加农村的社会保障既不现实,又不合理。因此,要解决农民工的保障问题,最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做法是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对接地带,也就是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个制度应该根据农民工最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再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这样既能使离开土地的农村人口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也可以为未来建立城乡统筹无差别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①刘纯彬,桑铁柱.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0,(3)
②李葆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J].企业技术开发,2009,(11)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0-QN-10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许婕,1977年生,江苏无锡人,洛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货币金融
作者:许婕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