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股市及金融市场逐渐好转,美国经济开始好转之际,美联储正计划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担心通货膨胀到来。尽管这种退出时间及方式是相当不确定的或仅是计划,但是市场对此计划有所反映。在中国,尽管货币政策加上“适度”两字,看上去中国的货币政策是较为有约束的,但实际上,上半年银行信贷快速投放是前所未有的,不是什么“适度”宽松而是“极度”宽松。即在半年的时间里,银行贷款达7.37万亿元。按照2009年上半年这样信贷增长速度,预计2009年底国内银行信贷增长可能达到10万亿元以上,即全年的信贷增长要高于2007年的几倍。2007年可是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最为严重的一年。
面对这种现象,ZF又是如何来理解的呢?首先当然是从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尽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比市场预期的要好,市场共识是国内经济走出下行风险的困境,但ZF的理解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仍然不稳定,面对的不确定性还不少。因此,在这样的判断下,ZF认为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不要改变。因此,最近央行举行的工作会议表示,下半年货币政策方针是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央行将会密切关注通货膨胀的市场预期。对此,有市场分析员认为,央行发行定向票据,已显示收紧银行资金,相信货币当局将“看紧”商业银行放贷,但下半年加息抗通胀的机会不大。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会不会调整?需要不需要调整?美国及日本都在计划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了,如果我国央行仍然坚持现行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能否持续下去?它对整个经济将造成什么样的结果?现在ZF的目标一直盯在“保八”上,但实际上这种“保八”的意义何在?它对中国经济未来持续稳定发展将会造成什么影响?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得对当前银行信贷市场形势和银行信贷超高速增长之原因及机理、面临的风险及效果作点分析,才能够找到问题之答案。
二、上半年银行信贷市场基本形势及原因
2008年9月,为了应对美国金融海啸爆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出现突然逆转,由紧缩的货币政策改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国内银行信贷政策一逆转,国内信贷市场立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连续8个月银行信贷超高速增长。2008年11月到2009年6月银行信贷同比分别增长为4500亿元、7800亿元、16200亿元、10700亿元、18900亿元、5918亿元、6645亿元、15302亿元。也就是说,货币政策逆转后的8个月的时间里,银行信贷增长高达8.6万亿元,即使是2009年上半年也达到7.37万亿元。7.37万亿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如果我们以2006~2008年银行信贷增长的情况来比较,它们分别增长为3.18万亿元、3.63万亿元和4.91万亿元。也就是说,货币政策转向后的8个月,其信贷增长就超过2006~2007年全年的信贷增长,也快于剔除11~12月的2008年前10个月信贷增长。可是,这几年是经济快速增长、市场流动性过剩及资产价格快速上升的几年。而经济快速增长自然与信贷快速增长有关。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的银行信贷增长已经快于2006~2007年好几倍了。如果2009年下半年这种态势不改变,今年的银行信贷增长会超过10万亿元以上。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它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是值得我们严肃思考的大问题。
对于这样的一种银行信贷快速增长,仍然认为是在增加规模与控制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因此,这种银行信贷超高速增长是合理的,并且是可持续的。但是,我们要问的是,这种现象是一种短期应对行为,还是一种长期考验的结果?国内银行信贷的超高速增长能够持续吗?如果不能够持续,其结果又是什么?我们只有通过对这种信贷超高速增长的条件及机理的分析,才能够看到这种现象的本质,才能预期到这种现象可能导致的后果。
我们先来看看中美两国金融海啸后,两国ZF都十分关注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紧缩,但美国ZF采取的方法是向银行体系注资,是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市场的流动性;而中国ZF仅是把从紧的货币政策改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各种利率等。尽管两国的政策采取方式看上去有点相同,但是实际的结果则迥然相异。先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据美联储的数据,2008年9月的基础货币是8000多亿美元,而2009年1月基础货币已经提高到1.7万亿美元,但银行业的货币乘数反而从9倍左右下降到5倍不到。也就是说,尽管美联储已经为银行业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但美国银行业的放贷量始终没有增加。商业银行信贷无法解冻,让美国的企业都陷入资金紧缺的状态,这反过来又使得企业贷款违约率上升,商业银行更是惜贷,美国整个经济及金融市场陷入一个“死循环”的恶性怪圈。而且这种情况直到最近才有所好转,这种好转能否持续是相当不确定的。
中国的情况则不是这样,央行货币政策的改变,银行利率的下降,商业银行的信贷立即超高速增长,而且这种商业银行信贷迅速增加还出现超常规的态势。从2008年11月开始到2009年6月,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增加了8.6万亿元。商业银行信贷快速增长,不仅让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而且也让一些大中型企业获得大量的信贷资金。从现有的一些数据来看,到2009年6月底为止,2008年下半年整个经济迅速下行的风险基本上已经改变。
那么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同样是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与结果?这就在于两国的经济体不同及金融市场的条件不一样。我们知道,近几十年来,美国发展成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而且美国服务业又是以金融业为主导。由于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是从金融业开始,然后蔓延到实体经济的。因此,对于美国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经济体来说,其受到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的。在美国,银行业产权明晰,各银行的风险完全需要自己来承担。当美国不少大型银行在金融危机受到重创之后(比如持有大量的MBS、CDO等有毒资产),投资损失造成核心资本金严重受损,所以不得不减少放贷额度,以减少核心资本的风险。而且美国不少大银行在收紧贷款的同时,不少银行发放出去的贷款质量开始急剧下降,不少中小银行更是受到急剧坏账上升打击。因此,不少银行根本不敢向企业放款。还有,美国金融危机为什么对美国银行业及金融体系会如此严重伤害?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美国金融危机摧毁了美国金融市场的信用基础及以证券化为主导的运作模式,因此,美国金融危机的化解并非仅是注资的问题,也不是如何让金融机构国有化的问题,而且是如何重建美国金融市场的信用基础问题。如果美国金融市场的信用基础无法确立或重建,那么美国金融市场的功能要得以恢复是不可能的。目前美国银行业所面对的问题,就是这种信用基础缺乏,银行不敢把贷款放出去,企业又不敢向银行借钱。
同样是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中国的情况与美国则全然不同。因为,中国是以实体经济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中国的影响自然是很大,特别是由于欧美经济衰退而导致中国订单迅速减少,从而使得中国进出口在这几个月迅速下降,特别是2009年1~5月下降25%以上。但是,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则十分有限。这里既有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有限,比如,中国资本项目下没有完全开放,也与中国金融体系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和与ZF对金融业的管制仍然很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