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云涛自卷
真热闹。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P37倒数第二段末尾,“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量内涵见原书P40 “商品的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劳动的量决定的。”“衡量劳动的量的单位是劳动时间,所以商品的价值的量的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量决定。"
"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因而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区别。“商品的价值的量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
谈几点理解层面的认识。
第一、价值量衡量的不同商品的价值的大小。价值量的目的就是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
第二、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贯穿由商品发展到货币过程的所有交换之中,交换的比例始终是由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量大小确定。
第三、商品的价值的量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注:价值量是针对商品而言的价值的大小而言的。非商品没有价值量这样的概念,也更不可能有价值的概念。
以上是对价值、价值量概念的澄清认识。
下面谈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经历了偶然的价值形式、夸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及货币的价值形式,最终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本质上公式只有一个【价值】=【使用价值】,之所以打上【】目的我想说的是不想说质上的差别,它们是量上一致,OK?如果问我什么是使用价值的量,我只能告诉你是通过等价交换所对应的价值的量。旁证:宋涛的课本P72中提及的商品流通公式W-G-W。附带说明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价值与使用价值在交换过程中相分离( common sense),整个商品到货币的演化过程中就是货币成为了价值量的代表,一般商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构成了使用价值的代表,你问我为什么,我只能说无可奉告,自己理解。因此价值与使用价值的量是一致的,转化为价值而言整个流通过程不创造任何价值。
至于你说的宋代青花瓷问题,这就不是一般劳动价值论所能解决的问题,也正是李嘉图当年的葡萄酒问题的翻版,这也是后来效用论导致的经济学的边际革命的导火索。老调重弹了哈。但是这并没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因为它是针对一般商品而言的。用效用论解释应该是最妥当的。如果按照老马的劳动价值量来解释,我无法作出合理解释,但是现代经济学的边际学派给出了效用论的解释我认为是可取的。
我的认识和理解是马的必要劳动时间概念的定义是问题的根源,因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针对现有的生产而言,并未对历史的必要劳动时间作出进一步更深的解释和说明。而马的价值量的概念却非要在历史范畴下讨论它生产率与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时点上的差别是否存在疏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以为,可以引入一个大范围视角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时间的函数,比如说针对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存在某种增减关系,或者不变等,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宋代青花瓷在现在为何价值很高。当然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时间的关系是由商品的稀有性所决定,我认为是合理的。姑且叫它为商品的
稀缺性属性函数,宋代青花瓷之所以造成增殖的原因可以看作这种稀缺性函数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增函数,也就是说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历史范畴看来对于时间而言呈现出递增的情形,那么宋代青花瓷的价值也就随着时间在出现增殖变动。当然,这样就大不同一般商品的价值方面规律了。当然反之有些落后的生产工具之所以出现价值下跌,可以认为这种落后的生产工具的稀缺性随着时间出现递减趋势。这种观点的形成似乎也能够解释共产社会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的减少直至商品的取消,私有制的解体以及物质产品的稀缺性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