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海外论文双周志选取四篇论文,分别讨论了疫情后发达经济体的超额储蓄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南亚发展中经济体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投资支出测算、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时应如何选择宏观监管措施。
ECB:疫情期间家庭积累的超额储蓄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影响
疫情期间,发达经济体家庭积累了大量储蓄,远超历史水平。由于规模庞大,这些累积储蓄有可能影响大流行后的经济复苏。一个核心问题是:一旦与疫情相关的限制措施取消、消费者信心恢复,家庭会在何时、将多少疫后累积超额储蓄用于消费支出?欧央行的两篇工作论文探讨了上述问题
结果表明,累积超额储蓄立即转化为私人消费支出的可能性不大,中期内转化为消费支出的数额有限。主要原因有四:1、疫情期间,超额储蓄大多积累在高收入家庭中,其边际消费倾向低;2、家庭部门可能将超额储蓄更多用于偿债或投资于金融资产;3、可能存在李嘉图等价效应,影响家庭的消费倾向;4、疫情期间被压抑的消费需求释放可能有限。
二、IMF:南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多少投资支出——印度的经验
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地区经济体,需要在203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质性进展,本文针对各国自身的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的要求,测算了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地区经济体在未来所需的投资支出占GDP的比重。
本文首先从五个方面,对南亚各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完成现状进行了对比。健康方面,南亚地区国家健康状况稳步改善,卫生水平整体向好,但各国间差异明显,且普遍弱于新兴经济体,其中印度健康状况改善较为显著。教育方面,自1980年代以来,南亚地区国家的教育水平提升迅速,但各国差异较为显著,大多数南亚国家的教育水平仍落后于新兴经济体。水源与卫生状况方面,南亚地区饮用水源可及性和基本卫生状况不断改善,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电力方面,南亚地区电力供应与消费均保持增长势头。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南亚国家道路系统建设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质量仍然较低。
其次本文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印度与其他南亚经济体的支出进行估计。根据估计,印度若要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每年需要的额外支出约占GDP的6.2%。与其他南亚国家的支出成本(约占GDP的11.3%)相比,这一规模较为温和;但较之于中等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支出规模则高出两个百分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分析是在COVID-19疫情前进行的,因此并未考虑疫情因素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支出的潜在影响,如果考虑疫情则所以投资支出可能更高。
三、IMF:新兴市场的先发制人策略和避险冲击
全球金融危机(GFC)之后,为应对发达经济体扩张性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资本流入,许多新兴市场广泛使用资本流动管理策略(CFM)与宏观审慎监管措施(MPM)。本文主要提供了几个比较有意义的结论:
1、先发制人的影响资本流动性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和资本流入管理与外部融资溢价成负相关。根据缩减恐慌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采取先发制人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和资本流入管理的国家,外部融资溢价要低0.03至0.06个百分点,相较于平均溢价则降低了30%,经济效应巨大。
2、先发制人的资本流出管理与外部融资溢价成正相关。由于对资本流出的管理通常适用于居民群体,在2003年的缩减恐慌冲击期间,事先确定的对资本流出的管理策略使得外国投资者要求事件发生国提供更高的风险溢价,从而推高了外部融资成本,加剧了金融不稳定风险。这种资本流出管理策略对外部融资溢价的正向影响通常被称为“声誉效应”。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