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女性的关系肯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西方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同时,对女性特别保护的法律也日益增多。中国的妇女解放自五四运动起至新中国《婚姻法》等其地位也是日益提高的。但是,社会文化的隐性内涵对女性的规范与框架还是存在许多不利于女性的元素。例如,女性应该打扮得像女孩、女性的言行应该温柔贤淑、女性是弱者的代名词等。但是,近来中国的90后在媒体上却有一种追求中性化的趋势。我认为,这种现象都意味着文明的进步。理由如下:
    第一,宽容和包容的范围越广就意味着社会越文明,大家对性别的区分有不同的趣味取向并允许合法存在,即意味着文明程度的提高;
    第二,平等和不歧视的范围越广就意味着社会越文明,大家在着装、发饰、气态等因素上能像工作就业、选举投票一样不那么重视性别区分,即意味着文明程度的提高;
    第三,女性的自由越广意味着社会越文明,如果一切人为的、约定俗成的的文化习惯等都不是划分男女性别的根本依据,对性别的区分不再以人为的因素来界定,即意味着压抑女性的隐性“枷锁”正在分解和融化,女性将获得打扮的自由、身体语言的自由以及撕去“旧标签”的自由,则意味着文明程度的提高。
    近几年媒体上男扮女性的李玉刚很红很红。为什么呢?我认为,他的“红”是因为他将女性脸谱化的社会隐性意识进行了放大、强化以及推广,同时,也让人们觉得传统的女性标签和脸谱化特征实在很戏剧化,前者对传统观念强的人有市场,后者让“中性化”的新潮人士也觉得快意---因为男性原来也可以很“女性”。李玉刚的例子让我认识到,一切人为的“文化”都是可以变异的、是“无常”的,我们不必太在意、太执着,我们应该追求更内在的东西、更本质的东西。
    真正的文明就是自由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