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频出明明与新闻事件毫不相关,但“躺着也能中枪”的例子,一位是本地女歌手郭美美,另一位是早已作古的意大利文化艺术巨匠列奥纳多·达·芬奇。
当然,本地的郭美美在“中国红十字会商会总经理”所捅出的篓子中根本不用自清,因为无人能与那位身陷泥淖的中国郭美美被继续混淆,但说句玩笑话,歌手郭美美反而应该赶着这股“反美”的风潮趁势出张新唱片,翻唱一下王菲的那首《美错》。
反观我们的大师达·芬奇,生前虽然没有设计过家具,但随着达芬奇家具公司的声名鹊起,在自己逝世将近600年后,不禁让人疑惑是否将从意大利佛罗伦萨移籍到中国东莞?
这一桩桩与炫富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事件,暴露出中国人的价值观乱象和畸形化心理。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指,天价达芬奇家具声称100%意大利制造,事实上却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国内厂家生产,原料也不是其所宣称的实木;家具从中国出港运往意大利,再从意大利运回中国,以一种“披洋马甲”的方式欺骗消费者。但达芬奇家具的总经理庄秀华一再强调,达芬奇代理的意大利家具,绝对是百分百意大利制作,原装进口,如有不实愿意原银十倍奉还,而且事件爆发至今都仍有顾客上门消费。央视和达芬奇至今各执一词,真相,只能等看调查的结果了。
有人会觉得达芬奇家具公司事件与一般民众无关,动辄几十万人民币的一件家具纯粹是富人的消费专利。而人们之所以对事件关注,是因为对富人炫富的反感,喜欢看到这个阶层有人可能因虚荣而出丑。
福布斯中国名人财富榜上的80后作家郭敬明,众所周知惯于以名牌消费彰显生活品味,以名牌描述烘托文学内涵,去年11月29日曾在个人网志中写过一篇文章《我们公司搬新家啦!!我新的办公室超级漂亮!!》,道:“最奇妙的,莫过于我桌子上那台电脑了。之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我要换哪一款电脑,才能让它在一堆ARMANI和达芬奇家具中间每天相处而不自卑……”
其实,虚荣心消费原理很简单,通过对一种高价品牌的消费,以区别于其他人,从而显示并抬高自己的档次和品位。相比愿意藏富的新加坡人,中国人乐于炫富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某一部分文化层次偏低的暴富阶层,即使不致穷奢极欲,却也相当铺张成痴、讲求排场。
奢侈品在任何商业社会都普遍存在,市场有需要,商品有买家,进口商或制造商自然要尽量“配合”满足。若在不欺骗消费者,质价相合的前提下,虚荣心消费本无可厚非,但不肖业者看准某些人对于洋品牌的盲目追崇,却又缺乏必要的识别和鉴赏能力,钻进这个漏洞找到偏财之道,使得大批假洋牌以次充好、混珠市场。
达芬奇事件尚无定论,但早有中国媒体整理出一份“洋货、国货,傻傻分不清楚”的不完全名单:同样作为意大利服饰品牌宣传的吉诺·里兹,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牌子;号称源自德国的欧典地板,德国总部不存在,百年历史只有8年;一度与杜蕾斯分庭相抗的杰士邦,是武汉一家公司注册的中国商标;自称是美国品牌的施恩奶粉,道歉承认华人血统,奶源来源于山西……
有学者指层出不穷的假洋品牌暴露了“中国制造”自身的不足:中国品牌整体实力不够、口碑不佳,难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给洋货极大的市场空间。
我想起去年招待一个来新加坡度假的中国朋友,取笑她是“奶粉贩子”,她扫了一整个行李箱的奶粉,准备带回给亲戚的小婴儿吃。朋友以“陆客”身份自居,半玩笑半严肃地说:“别说是奶粉,我在新加坡看到什么都想买回去,请你好好体会这份纯真的心情,也珍惜你在新加坡的放心生活。”
如今,把朋友的话与一宗宗奢侈消费事件联系起来,才发现,对我朋友这样的普通中国老百姓来说,买洋货还真是源自一份“纯真的心情”。这下倒好,便宜的国货难防黑心,昂贵的洋货难防虚伪——到底还有什么货能买?
连串假洋牌事件虽及时挑起了中国舆论对商品质量、企业诚信、监管力度、消费心理、法律保障的反思,但没人能保证不会有下一个假洋牌出现,至少现在看来如此。
(作者是本报副刊组记者)
融谷网声明:融谷网发布
《王一鸣:洋货中矣,尚能买否?》不表明证实或赞同其观点;本文著作权属融谷网或其他机构和个人,如果你认为本文侵犯了你的著作权,请联系本站删除。转载本文,请在转载文章尾部注明来源融谷网
bbs.RooGuu.com或其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