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壤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的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因而也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中的水、热、气、肥并不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等。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感觉来认识。土壤的这些特征是成土过程的反应和外部表现,以土壤的外部形态,可以区分土壤和风化壳的差别,也是区别各土类的重要依据。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一般将这些土层称为土层或土壤发生层,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土壤剖面。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即土壤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等。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胶结、接触情况。土壤结构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土壤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物质(物质重新淋溶淀积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可判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新生体包括化学起源的和生物起源的两种。
土壤侵入体:指由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包括①岩石类中的碎石、砾石和巨石;②人为物质中的瓦片、碎砖块、陶片、玻璃、墓葬遗物、金属遗物等;③冰冻的冰成物,如冰胶纹、冰结核、冰透体、冰间层等;④生物遗存物,有动植物化石、动物骨、埋藏的植物根、软体动物的甲壳等。
土壤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及一些活的微生物。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土壤矿物质基本上来自成土母质,母质又起源于岩石,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它们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是土壤固相组成部分。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数量虽少,但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肥力发展影响极大,而且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源泉。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的土壤粗细状况,称土壤机械组成或土壤质地。影响着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运动,也影响养分的转化,还影响土壤结构类型。土壤质地分类是以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相对百分比作为标准,划分为砂土、壤土、粘土。
土壤的缓冲性:是指土壤加酸或加碱时具有缓和酸碱度改变的能力。土壤缓冲性主要来自土壤胶体及其吸附的阳离子和土壤所含的弱酸及其盐类。土壤的缓冲性可使土壤避免因施肥、微生物和根的呼吸、有机质的分解等引起土壤酸碱度的剧烈变化,这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土壤年龄: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是重要的一种成土因素,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过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也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土壤的形成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相对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发育的程度,即土壤剖面发生层次明显,层次厚度较大的土壤发育程度高相对年龄长,层次发育不明显厚度较薄的土壤发育程度低,相对年龄短。
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层。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土壤诊断特性。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指广域土壤与大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他包括由于大气候生物条件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变化所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布。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大致呈平行于纬线并依纬度呈带状分布的规律。表现为全球性的和区域性的分布。
土壤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是因海陆分布的态势不同,水分条件和生物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带谱也从沿海至内陆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递增,超出一定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按海拔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呈垂直分带现象。山地土壤各类型的垂直排列顺序结构型式,称土壤垂直带谱。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相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除基带外,垂直带谱中的主要土壤带称建谱土带。
土壤分布的地域性(地方性)规律:是指广域地带范围内土壤与中、小地形及人为耕作影响、母质、水文地质等地方性因素相适应的分布规律。
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生物圈存在所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大量液态水,其次要有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还要有必须能得到来自太阳的充足能量。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因子: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光周期: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长期的适应便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或者说对昼夜长短比例的反应格式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即光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给生物的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日照长短对动物的生殖、换毛和迁移等都有明显影响。
生物之间(种间)的关系
竞争: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或相同要求的不同物种,为了自身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谓之竞争。竞争多发生在彼此共同需要的资源和空间有限而物种个体密度过大的情况下。
竞争排斥原理:种间竞争的结构出现不等性或不对称性,即一个种被另一个种完全排挤掉,或是一个种被迫使另一个种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等,即发生生态分离,这在生态学上称作高斯的竞争排斥原理,即生态学(或生态位)上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要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特性上的分化。
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完全靠寄主生存,因此常常降低寄主生物的抵抗力,但并不一定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如果寄主死亡则会引起寄生物的死亡,这是不同于捕食作用的。如冬虫夏草,菟丝子。
捕食作用:是捕食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作为食物的一种现象。捕食者因获得食物而受益,被捕食者或猎物则受到抑制(植物)或死亡(动物)。通过捕食可以对被捕食者起到提高质量,控制数量的作用。
原始合作:又称互助,在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彼此从中都受到利益,但它们并不必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如蜜蜂和花朵。
共生互利:是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双方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因而有别于原始合作。如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通过变异和选择,结果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有时在外貌上也非常相似。哺乳类的鲸、海豚、海象、海豹,鱼类的鲨鱼,他们在亲缘关系上相距甚远,但都长期生活在海洋中,整个身躯形成为适于游泳的纺锤形。
趋异适应:或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的若干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无论趋同适应还是趋异适应都是通过改变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态机能或行为等特征而实现的。
生活型: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同种个体群称为生态型。植物可按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形态特征划分生活型。或者说,生活型是植物在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生长形态。
种群:生态学家把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或任一生物种生活在特定范围内的个体总称,当该种生物分布地区或生境有若干个,可以说就有若干个该种的种群(个体群)。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作为整体的种群出现了许多不为个体所具有的新属性,如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和某些动物种群独有的社群结构。
生物群落:在自然界很难见到哪一个生物种群是单独地占据着一定的空间或地段,而是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物种的、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物群落。用来指明大小不同的生物聚集。群落是种群的集合体,但不是种群的简单集合,它是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是一个比种群更复杂更高一级的生命组建层次。群落由于组成成分中生物类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和名称,如植物群落,动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把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和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多少(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称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即组成群落的物种愈丰富多样性愈大,各个物种的个体在物种间分配越均匀多样性越大。①从热带到两极,物种多样性减小。②低纬高山区,随海拔高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小。③在海洋或淡水中,随深度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物种多样性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