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全篇254个字,全篇没有一个美字,但营造出了独有的意境之美。这首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均成为经典名句,风华绝代、风花雪夜这两个成语也出自这首诗。然而相对于这首诗的成就,张若虚就显得低调多了。他在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生卒年不详,一生经历不详。只能推测出他大约生活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开元年间尚在人世。
张若虚是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唐代文坛中,张若虚实在算不上有名,在唐代,不仅没有他的诗集传世,史书对他的记载也很少,只有《旧唐书·贺知章传》记载了一些他的世纪。《全唐诗》仅收录了他的两首诗,《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宋元时期,他的《春江花月夜》几乎无人重视。
到了明朝,张若虚渐渐被人们想了起来。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了这首《春江》,万历年间的《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石仓历代诗选》,明朝末年《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是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到了清代,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对此诗进行了点评。这首千古佳作终于没有被埋没。
深厚的美学价值。《春江花月夜》让后世尤为称道的,不是诗词内容,而是纯熟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美学成就。张若虚准确地把了他所要描绘的景物的基本特征。不是冬夜寒月,不是夏夜残月,而是春江明月。诗人角度独特,抓住了春月之明、春潮之盛的特点,并运用娴熟的艺术笔触加以描绘。
诗一开篇,江潮和海浪连成一片,以致于江海不分,这是春江潮涨的特有景象。月上东天,恰遇涨潮,这是反衬春潮大涨。诗人用滔滔海水、圆圆明月来衬托春潮,既写江又写月,交织成文,显示出“江”“月”融合起来,相映生辉,这是何等的壮阔。诗人写春江仅紧紧把握住了“盛”字,写春月则紧扣“明”的特点,抓住形象的特征来描写画面与境界,就使描写富有特色,又具有鲜明的确定性。
《春江花月夜》作者用两条线贯穿其中,第一条是时间线,用月亮作为中心,一开始是明月与春共生,月出东天;接下来,月华大泻,尔后,月上中天,高照楼台;再后江月西斜;最后,落月沉江。用月亮出现作为开始,用月亮落下作为终结,时间的推进给人清晰明了的感觉。第二条是以江、月为中心,描写一幅春江整体画面。春江与明月交相辉映,中间穿插了花林、扁舟、高楼等等景物,这些景物经过诗人的巧手加工,成为春江图上不可割舍的组成,大大增添了形象的丰满感。张若虚用“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根本不相干的元素,混合着海潮、江水、沙汀等天文地理现象,谱写出了一首非常浪漫的月光曲。
作者轶事。据说当年太平公主当时很想见一个叫崔湜大美男,可惜美男却不肯来见太平公主。于是,太平公主打算将将武艳许配给崔涤,招崔涤为女婿,这样至少也可以多见几面。
而当时太平公主的大女儿,武艳(当时大概16岁左右),却爱上了另一个人,就是我们的张若虚先生,也就是太平公主给她的两个女儿武艳和武丽请的私塾先生。当时的张若虚五十多岁了,但武艳倾服于张老先生的博学与才气,就是爱上张老先生了,于是两个人来了段荡气回肠的师生恋。
太平公主有所觉察要前来书院询问两个女儿读书情况。得知消息,武艳向张老先生诉苦。太平公主一番视察之后,张若虚也意识到了些什么,忙着收拾整理他的诗稿,决定离开武艳,结束这段没有结果的感情。
但在离开之前,两个人偷吃禁果。 第二天张若虚卷铺盖逃走。等到武艳新婚过后,崔涤来向太平公主告状,说武艳已经不是一个女孩子了。太平公主准备找张若虚算账时,张若虚早已溜到扬州躲起来了。离开前,张若虚写下了这首《春江花月夜》留给了武艳。
太平公主后来再没去追究。追究起来杀了张若虚又怎样?岂不是“一缸屎不臭搅起来臭?”转而又想,崔涤因此必对武艳有所冷淡,岂不可以多会会美男子?
也有说, 张若虚老先生在55岁时,被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请去府上,做了太平公主两个女儿武艳与武丽的家庭教师。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位张老先生却和小他40岁的15岁的武艳相爱了!而且爱的死去活来。张若虚老先生胆子还大,他还把生米做成了熟饭。清醒过来后,才明白这是要掉脑袋的大事。于是提上裤子立刻离京出逃,一路跑到老先生的家乡扬州渡口时,才松了一口气,提笔写下名篇《春江花月夜》。
这么复杂的创作背景,年轻人哪能理解老先生对这段孽恋藏着掖着、绕着弯子的诗意描述?据说江苏有道名菜“沈万三蹄膀”,这道菜在南京俗称叫“提裤子”,有说这一俗称就和张若虚大人有关。
也谈哲学的美。张若虚55岁创作《春江花月夜》时的复杂背景,不敢直抒胸臆,描述往事,只能半藏半掖着的描述。这正是春江花月夜 具有的独特艺术境界与魅力的地方。
宋代辛弃疾有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用辛弃疾的这句诗来帮助理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应能帮助体会张若虚所营造的“物我两忘”的这种审美格式与意境。即情与貌、情与景有广泛的同构关系。就是情与景主体合一,也称:物我两忘。所谓的美,或审美就和这首诗一样只能体会无法言说,张若虚老先生的表述就这样:“半醒半迷半率真,半痴半醉半天真。”例如杜甫描写抽象的管弦声是“半入江风半入云”。而白居易的诗句表述乐悦:“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烟火以谋爱。”
张爱玲的这句挺让人感慨,形容我们生活中一半是琐琐碎碎的事,另一半又是诗与远方在内心的真实存在。半俗半雅半红尘,好花看到半开时。如果感觉不到这个“半”字意境,是不能至然于心而向往之的!如果把“半”字用在艺术创作上,“半”所产生的景语感,具有一种特别的美的魅力!
有道是,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这是古诗《半字诗》里的一联,描绘的是交友之道。其中的“半”字是个理想交友境界。“半”字是个境界,也体现出中国人生活的中庸之道。夸一半、骂一半再损一半也许才是忠实的伴友。
古代恒愚法师的诗歌《半点禅》里有: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
“半”字是个境界。所以有: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争取、一半随缘;一半清醒、一半释然。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人生忌满,“半”字就好,好就是生活之美,人生之美!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