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是门槛最高的消费品,接近量产的艺术品,维持强烈的本地属性和个体风格,从“御用匠人”到工业化过程中,做到逐步平民化、可触及而维持不庸俗、不掉价;奢侈品是阶层分化的产物,却在特权阶层消失之后的现代社会中大行其道,以民主方式完成消费意义上的阶层重建,以强烈的象征意义让中上收入使用者产生贵族的自我认知。“管理稀缺性”是奢侈品品牌最重要的能力,企业经营目标较普通消费品更为长期。
奢侈品多为以集团形式经营的欧洲老钱公司,旧匠人品牌逐步商业化之后,并购品牌、形成矩阵,集团经营;奢侈品集团业务集中于箱包皮具、服饰眼镜、珠宝钟表、书写工具、彩妆护肤、酒饮及其他精品零售。良好的质量和高昂的价格只是奢侈品的表象,奢侈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提价、严格的价格和渠道管理、手工定制、原产地保护、饥饿营销、限量设计、发售少量稀有材质产品等方式制造稀缺性,推高重置成本;硬通奢侈品牌永不打折、不上电商平台、不进免税店和outlet、不做factory store,甚至在经济危机面前选择提价应对,维持“永涨不跌”的价格印象,成为大众心中满足虚荣心、彰显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
普通消费品追求经济生产,高档品为品质赋权更重,以更高加价率追求质量/性能优越。奢侈品与高档品的最大区别在于,高档品有定价基准,会被比较,在可行域内追求性价比;而奢侈品是绝对的,不比较,不追求性价比,甚至为了保留个性而不在意缺陷。奢侈品注重历史和品牌故事,部分奢侈品来源于欧洲宫廷和贵族阶层,法国末代皇后欧仁妮御用匠人品牌娇兰、LV、卡地亚均成为奢侈大牌;Hermes商标源于上流社会身份标志“马车”、劳斯莱斯用英国皇室为“平稳”背书。另一部分奢侈品来源于传奇人物、竞技或与社会文化变迁深刻相关,如法拉利的天才血脉与一级方程式、战争推升Burberry形象;女性独立的思潮与Chanel创始人“风格永存”的鲜明定位共振,战后Dior让女性“重归华美”。
信息容易检索的今天,历史不可复制,更难于编造,加上阶层消泯,难以诞生新的奢侈品品牌。奢侈品集团不断并购存量品牌,定位细分人群,共享部分集团资源的同时充分尊重各品牌个性,独立运营,通过制造和管理“稀缺性”,获取超额收益,成为复利公司。
奢侈品的股价走势,短期看是设计师、品牌的受欢迎程度,长期实质是人类货币财富的增值。本篇报告试图从组织构架、经营方式、规模效应来源等方面探讨“奢侈品集团化经营”的成因。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