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承担突围使命 在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责无旁贷的承担突围的使命。实际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名词自提出之初,就被赋予了助推经济转型的重要使命。
今年7月,科技部在《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表示,按照近几年我国GDP的发展速度及规模测算,预计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4.3万亿元,2020年将达到11.4万亿元。为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上述发展目标,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年—2015年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长速度,2016年—2020年要实现21.3%的年均增长速度。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未来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有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将累计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
工信部有关人士认为,从新兴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和推进的层次来看,预计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西部将成为淘金热土
作为经济转型的另外一个重要载体,区域经济上半年也热点不断。下半年,区域经济将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合力,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内蒙古到西藏,再到宁夏,上半年,区域经济频频传出好消息。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内,还有陕甘宁振兴规划、东北“十二五”振兴规划以及能源金三角规划等一系列区域性规划呼之欲出。
专家指出,区域经济和新兴产业如同硬币的两面,新兴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落脚点”,区域规划则决定着结构调整的“辐射面”。而两者的“点面结合”是否匹配,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结构调整的成败。
换言之,如果没有产业转型、升级或替换,则区域规划就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空话。而没有区域规划作为产业转型的承接方,壮大新兴产业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两者缺一不可。
实际上,在区域经济规划的引导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省市“发力”新兴产业。其中,重庆市提出要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预计2012年新兴产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要构建通信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集群。
四川省则提出今年将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并重点扶持装备制造业等八大产业;陕西省计划到“十二五”末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15%。2011年将在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上率先突破,太阳能光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建设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等。(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