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宏观数据集中发布时节,各种关于宏观数据相互匹配的争议就会浮出水面,尤其是财政收入与GDP的数量对比争议最大。为什么财政收入增长30%以上而GDP增长只有区区百分之十几?为了回答这类问题,最近我们对国家及山西GDP与财政收入历史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供同志们参考。
1、财政收入与GDP的线性关联只存在于宏观层面。财政收入与GDP只有在“时间上足够长,空间上足够大”的宏观背景上才存在线性关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宏观指标宏观算,宏观道理讲宏观”。如果把财政收入与GDP的数量对比关系放在时间上不够长、空间上不够大的区域观察,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我国1980-2010年,财政收入由1160亿元增长到8308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3%,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长率为16.1%,从过去30年看,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就相应增长0.95个百分点,两者高度相关;但是,如果把时间缩短,区间缩小到10年、5年、1年,这种相关度就大大分离,如2000-2010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0%,GDP现价年均增长率为15%,两者之比为1.33,关联度大大降低(两者比值赿接近“1”表明两者关联度赿高,反之亦然),2006-2010年两者之比为1.29,2010年两者之比为1.24,可见财政收入与GDP的线性相关只能建立在时间上足够长、空间上足够大的区间,如果把这个道理应用在省一级(如山西)就更加明晰。1980-2010年山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与GDP现价增长率之比为0.99,两者高度相关,但10年、5年、1年两者之比分别为1.45、1.15、0.75,可见期间两者基本上不存在线性关联;如果把这样的宏观对比放在市、县一级做,不仅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很可能让基层统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宏观指标只能宏观算它才是“核算”,宏观道理必须宏观讲它才是“道理”。
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深受国家分配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山西还是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都随着国家分配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经过了一个“V”字型轨迹;总体来看,从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中期是逐步下降的过程,90年代中期以后是逐级上升的过程。从山西的数据看:1980年山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3%,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调动企事业生产积极性而广泛实行减政放权的政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级下降,到1992年、1993年财政收入仅占当年GDP的10.5%、10.6%;1994年以后,随着ZF强化宏观调控、统筹区域发展的需要,国家强化了财力集中的政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开始逐级回升,到2010年达到了20%;从全国情况看,1980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5.6%,到1995年下降到10.5%,之后开始逐级回升,到2010年回升到20.87%。总体上讲,无论山西还是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都经历了“高-低-高”的过程,这是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导致的正常结果。党的十七大提出和谐发展的理念,今后国民收入要更多地向落后地区、贫困人群转移,而要做到这些只靠生产领域的初次分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更多地依靠国家再分配来解决发展不和谐、收入不公平的矛盾。我们预计今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稳步上升,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历程。
3、与国家数据相比,地方数据的规律性差,这正符合“宏观数据反映的规律必须是背景宏观、条件宏观、结论才宏观正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动呈现很强的趋势性,1980-1995年是稳步下降,1995-2006年是稳步上升,与国家相比,地方数据的变动规律性就差一些,以山西为例,1980-1995年山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总的趋势是下降,但期间也有一些反复,如1984年、1986-1987年、1989年、1992-1994年,这些年都略有上升;1996-2010年总的趋势是上升,但期间有些年份是下降的(如2007年、2010年);如果把这种对比研究放在市、县一级,则数据的跳动更大,这种跳动并不是地方经济发展有什么特殊规律,只是宏观数据规律在不同层面的反映不同而已,不能因为这种跳动就否认国家政策在调节分配上起的作用。
4、1995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是全国性的现象。初步计算,由于分配政策的原因,在1995-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就导致财政收入增大4.8个百分点,换个角度讲,就是期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率中平均每年约有4.8个百分点是分配政策的原因,与GDP增长无直接关系,即使GDP不增长,由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上升也要促使财政收入有相当的增长。这个道理如果应用到年度之间,应用到省、市、县领域就更加明晰,这里限于篇幅不作赘述。
5、只有把财政收入放在三者收入中观察,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从GDP的组成看,各部分发展很不平衡,GDP按收入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国家收入、集体收入和个人收入。由于不同时期国家宏观分配政策的侧重点不同,三者收入的增长往往不同步,这些年总的趋势是:国家、集体收入增长明显高于个人所得的增长。从近似指标比较看,即财政收入、企业利润(测算数)增速大大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2001-2010年山西GDP现价年平均增长率为17.3%,而同期山西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为25%,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为16%(2001-2006),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分别为13.6%和9.6%,在GDP的三者收入中只有财政收入的增长率高于GDP,其余两者的增长速度均低于GDP,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远远低于财政收入、GDP和企业利润的增速。另外,从三者收入占GDP的比重看,尽管财政收入这些年增长迅猛,但其占GDP的比重也只有1/5左右,GDP当中约有80%的部分增速低于GDP的增速,所以仅用财政收入的高增长难以验证GDP增长的情况。这种情况也表明,如果站在财政收入的角度看,GDP增速可能偏低,如果站在居民收入的角度看,GDP增速又可能偏高,其实GDP核算结果与其它收入相比是基本协调的。
6、价格因素也是促成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变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山西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GDP核算结果的研究发现,凡是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特别是90年代以后,GDP的现价增长速度总是大大高于GDP实际增长率(即可比价增长速度),并由此导致凡与现价相关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均大大高于GDP实际增速。财政收入是按现价统计的,1984-1987年、1992-1995年、2002-2006年、2010-2011年这四个时期是山西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财政收入增长率大大高于GDP实际增长率的时期。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实际GDP、现价GDP、财政收入之间呈现明显的不平衡增长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从山西的产品结构看,这些年引导山西经济增长的主要产品依然是煤、焦、电、冶金及与之高度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属于社会生产链的前端和中间环节,凡在经济高涨时期全国市场就会对这一阶段产品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导致其价格的高涨,并进一步导致现价增加值及与之高度相关的增值税、所得税的大幅增长;这一时期山西产品产值的增长率总是大于实物的增长率,而GDP增长率实质上更贴近于实物的增长率;二是从山西产业结构看,山西经济是一、二、三产业比例比较畸形的经济,其中第一产业比例之低列全国倒数第4位,仅次于北京、天津、上海3个以城市经济为特征的直辖市,这种产业结构使山西在税制特征上脱离了大部分省份,而与直辖市的税制特征接近,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高。以2006年为例,山西一般预算收入(由于财政总收入口径不一致,故均采用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2.3%,比除3个直辖市外各省平均值高近5个百分点;三是从征税对象看,山西是“三高”具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在我国现行税制下对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份实际征税比例差异很大,其基本上是对农业、服务业低征而对工业高征;在工业内部是对机械、电子等深加工行业低征而对粗加工类高征;在经济成分上是对外资类、民企类低征而对国营企业高征。山西经济组成部分的“三高”特征使得山西相同的GDP要比其他省份承担更多的税赋。
7、时间因素。大部分行业的征税时间比增加值发生时间晚1个月,因此,税额与增加值的年度对比尚可,季度不可比,尤其是上半年更不可比。这些年山西以能源为主导的产品价格上涨迅猛,与此相应的税收增势可观,全年的税收任务往往到10月份就完成的差不多了,税务部门出于种种考虑,常常在年底实行延期征税,由此形成下一年度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税收的增长与实际产业活动相脱节的情况。依据我们对山西近年资料的测算,在上半年山西财政增收中约有1/3是由此种原因造成的。所以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的税收与其所属行业的增加值增长可比性不高;
8、增值税起征方式的变化。为什么山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高?从增值税起征方式的变化也可以说明。增值税本来应当是在生产过程结束后,对生产过程的“增值部分”征税,但税改以后,国家为了及时入库,把增值税的环节前移到材料的采购环节(进项税),企业实际增值税是差额税,即:销项税减去进项税后的差额,由于山西能源型产业加工程度较低,在生产过程中购进少,比重低,所以扣减部分小,虽然全国增值税税率都是17%,但实际扣减后各省的差异很大,最高与最低差2倍以上,从全国各省增值税占工商业增加值比重看,北京、上海最高,山东、河南、河北较低;从行业看,全国电力行业平均税收占增加值的比重为18.7%,而电子行业只有5.7%,相差3倍。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是复杂的,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不能将其简单化、机械化,更不能将其应用于对年度、尤其是季度GDP核算结果的“验证”上。正确的国民经济核算理念应该是“宏观数据、宏观道理离不开宏观背景”,所谓宏观指时间上足够长,空间上足够大的区间。如三次产业结构、人均GDP的现代化标准、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等等;各类宏观系数的使用必须注意宏观条件,不然就容易犯教条主义的认识错误,导致对科学理论的庸俗化解读,各级核算人员均有正确宣传国民经济核算理念的义务。 201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