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楼似乎说的是IS-LM模型。其实IS-LM模型中的“古典情形”并非纯粹的古典情形,因为价格在IS-LM模型是外生的参数(至少被认为“粘性”的),而纯粹的古典情形中,价格、利率都是充分弹性的,“瞬时”调整完毕的。
IS-LM模型中,在名义货币供给、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扩张(比如财政政策)会推动产出增加,从而增加交易需求,而由于实际货币供给并不变,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意义上,相当于交易需求“挤掉”了投机需求,对应利率升高,而利率升高又会减少投资,从而使需求扩张的效果“打了折扣”(这种折扣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当经济已处于完全就业状态时,挤出效应将是完全的,财政扩张的效果完全被(其引起的)投资减少所抵消,同时对应着交易需求挤出了投机需求,利率上升。
在IS-LM模型中理解楼主的“财政政策没有任何作用,只能提高利率”,关键是认识到其中价格、名义货币供给是外生的,从而实际货币供给保持不变,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意义上实际货币需求也要保持不变,从而交易需求的扩张挤出了投机需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3:36:33编辑过]
前面说过了,在ISLM模型中讨论。如果M/P=hy,就不是ISLM模型了,就没有所谓利率升高引起的挤出效应了。
LM曲线如果彻底变成垂直的极限情形——退化为古典经济学的交易方程式(没有利率自变量),我们事实上就很难理解“价格不变”这样的前提:货币纯粹是交易的媒介,价格刚性则非常不自然。或者说,垂直的LM曲线与“价格不变”本质上是有冲突的。此时,虽然我们还沿用LM的画法,但意义上已经不是标准意义上的LM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增加M也不会使LM曲线右移,因为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只会推动价格同比上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0:59:39编辑过]
ISLM是希克斯解析凯恩斯理论时提出的,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模型。楼主的问题事实上指出了“ISLM模型古典情形”的内在冲突。
按照ISLM模型,不妨这样理解:垂直的LM只是一种不可以真正达到的极限情形,这样可以用挤出效应的极限情形来说明利率上升的极限情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1:09:06编辑过]
其实,"垂直的LM曲线与'价格不变'本质上是有冲突的"是不对的,因为垂直只是说明实际货币存量与利率无关而且是常数,那么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只要价格不变,LM就是垂直的.
再者,IS-LM模型并没有假定是充分就业的,而且在多恩布什(第六版)的书里已经说明在在分析AS-AD模型之前,都是假定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
多恩布什也说垂直是不可以真正达到的极限情形,它近似的说明了相似情况下的问题,可是它的说明过程本身似乎有问题,呵呵
斑竹水平很高,致敬!
不妨试想一下:当实际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而只与产出有关)时,如果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发生什么?
利率已经与名义货币供冲击脱离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与产量哪个更容易先动起来?或者说哪一个更容易表现了刚性?个人以为,此时货币冲击由于不影响利率,从而很难产生产出效应(还按ISLM模型的逻辑),而只会推高价格。或者说,当实际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时,基本上不能谈LM曲线的“移动”问题,因为这时LM方程的两个参数货币供给与价格会自动保持某种固定的关系。这样的“LM”曲线将是一条“僵”“直”的线。(请注意这里还未考虑所谓“理性预期”的因素)提出这种纹丝难动的LM,是否符合LM本来的意义?
那么这条“LM”曲线又该僵直在何处呢?古典经济学自然说它可以也必须僵在“充分就业”水平处——因为市场有这个能力,市场也必须有这个能力(至于其中究竟发生了哪些过程,这就是一个“市场黑箱”了,这是古典经济学的信仰)。如果不幸它未僵在充分就业处,(按ISLM的逻辑)也很难让它移到充分就业处——在垂直状态下,我们该如何理解LM的向右移动呢?这正如楼主前面提出的,利率是如何莫名其妙地升高了?这样的LM又有何种政策意义呢?
古典情形下,财政政策没有任何作用,只能提高利率,可是不明白,既然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为0,那么由于财政扩张而提高了收入从而提高了货币需求就不会提高利率,那么利率是怎么提高的呢?
或者是为了让收入保持不变只能在逻辑推理时让利率提高因此投资减少?
哪位高手帮忙解答一下?谢谢
古典学派,由 Say's Law 已经明显地告诉世人:"Supply creats its demand."
透过几条古典的式子中,由 I = S 诠释了 财政政策无法增加产出。(这部分引起 Keynes's critic)
所以不会产生你所谓的 "由于财政扩张而提高了收入从而提高了货币需求就不会提高利率",这种谬误。
你应当再思索 I = S 的含意,以及 Keynes 对这部分的批评,与他据此提出关於货币角色的质疑与主张。
sungmoo:
您说的"僵直"是说垂直的LM曲线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吗?分析"僵直"有什么目的呢?古典情形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有效"正是说明了LM曲线并不"僵直",名义货币供给提高会使LM曲线右移的呀,同样的问题也出在这里了,根据M/P=h*y,左边的增加了y也会增加,可是是y里的什么增加了呢?古典情形时没有考虑货币市场,所以古典学派认为手中货币的增加本身就是一种收入的增加,因此会增加消费,从而y增加,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IS移动的时候呢?好象模型没有提供不考虑货币市场时如何让IS曲线再移回来的机制,所以最后只能让k不等于0,利率上升,可是这样一来就违反了古典情形本身的定义了.
我想说的是,如果利率没有反应,“LM的古典情形”下,货币政策也是无效的。
这应该不是“古典学派”的想法,古典经济学里,货币只是交易媒介,只是名义量,并不对实际量发生实质性影响(所谓“货币中性”)。古典学派正因为强调货币中性,才不考虑货币市场。
gemini69:
"由于财政扩张而提高了收入从而提高了货币需求就不会提高利率",这不是我的谬误,是根据书中的关于古典情形的假定"货币需求此时对利率没有反应"的定义得来的.如果我理解错了,那你说古典情形下的定义是什么?而且我的问题也就在于此,既然已经自己说了"价格不变,实际货币供给不变",而财政政策又导致收入增加,于是货币需求增加,关键问题就在这里了,需求与供给怎么达到平衡?书上很含混,感觉好象是为了达到平衡,于是利率增加导致投资减少,需求下降.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不是就说明k不等于0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反应不为0了?那还是古典情形吗?
另:
首先,萨伊的情况只是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时才成立的;其次,不是I=S,而是S=I+(G+TR-TA)+NX,你说"由I=S诠释了财政政策无法增加产出"似乎不对吧,财政政策无法增加产出?你是说I提高,而S不变,则I只能减少?呵呵,I提高了,Y提高,C与S同时提高,虽然I=S,但是并不是说它们不变啊,只能是说两者同时提高了.
gemini69:
"由于财政扩张而提高了收入从而提高了货币需求就不会提高利率",这不是我的谬误,是根据书中的关于古典情形的假定"货币需求此时对利率没有反应"的定义得来的.如果我理解错了,那你说古典情形下的定义是什么?而且我的问题也就在于此,既然已经自己说了"价格不变,实际货币供给不变",而财政政策又导致收入增加,于是货币需求增加,关键问题就在这里了,需求与供给怎么达到平衡?书上很含混,感觉好象是为了达到平衡,于是利率增加导致投资减少,需求下降.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不是就说明k不等于0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反应不为0了?那还是古典情形吗?
另:
首先,萨伊的情况只是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时才成立的;其次,不是I=S,而是S=I+(G+TR-TA)+NX,你说"由I=S诠释了财政政策无法增加产出"似乎不对吧,财政政策无法增加产出?你是说I提高,而S不变,则I只能减少?呵呵,I提高了,Y提高,C与S同时提高,虽然I=S,但是并不是说它们不变啊,只能是说两者同时提高了.
第一、你的确完全不了解 I = S 的含意。 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下,此式等号的两边,当然可以扩充;或者,即以此符号代表整个经济体系。这不是我发明的,这是一般教科书或期刊中惯用的,如 Mankew。
第二、Say's Law 是古典一言以蔽之的结论,不是一个假设。 以 Say's language:"Products are paid for with products."
同时,Say 进一步解释:".....,Thus the mere circumstance of creation of one product immediately opens a vent for other products." 当然,这也隐含 "full employment."。
第三、关於基础的Law of Demand and Supply 部分,你好像也不是这麽熟悉。古典下,I 与 S 是由何变量决定?两者之均衡如何达到?换言之,这个等号,是怎样成立的?
第四、别忘记,还有 消费 这个变量,同时,古典下,由何决定,这部分当然不乏 Keynes's critic。
最後,还是老话一句, 回头去思考 I = S 的含意,以及 Keynes's critics。
另外,你的读书方式可能需要变通一下,宏观经济部分,定义式、恒等式、行为方程式,必须先厘清,你似乎通通搅和在一起,由此观之,你对於 事前、事後的观念亦必混淆,需谨慎审视,否则你将越读越不通。
其实这时价格还是可以作为外生变量的吧,因为价格在推理过程中并不是作为一个必要的因变量存在.就象对于IS曲线来说,政府支出就是外生的.而且LM垂直不垂直完全看选取的坐标轴的变量是什么,在纵轴是利率,而货币需求对利率没有反应时可以是垂直的吧.
这应该不是“古典学派”的想法,古典经济学里,货币只是交易媒介,只是名义量,并不对实际量发生实质性影响(所谓“货币中性”)。古典学派正因为强调货币中性,才不考虑货币市场。
呵呵,我是在书上第112页的注释2里讲的"实际余额效应",所以名义货币供给增加而价格不变导致实际余额增加,是否可以通过"实际余额效应"解释LM曲线移动的结果.倒真是不确定哪一派的,不好意思:)
第一、你的确完全不了解 I = S 的含意。 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下,此式等号的两边,当然可以扩充;或者,即以此符号代表整个经济体系。这不是我发明的,这是一般教科书或期刊中惯用的,如 Mankew。
第二、Say's Law 是古典一言以蔽之的结论,不是一个假设。 以 Say's language:"Products are paid for with products."
同时,Say 进一步解释:".....,Thus the mere circumstance of creation of one product immediately opens a vent for other products." 当然,这也隐含 "full employment."。
第三、关於基础的Law of Demand and Supply 部分,你好像也不是这麽熟悉。古典下,I 与 S 是由何变量决定?两者之均衡如何达到?换言之,这个等号,是怎样成立的?
第四、别忘记,还有 消费 这个变量,同时,古典下,由何决定,这部分当然不乏 Keynes's critic。
最後,还是老话一句, 回头去思考 I = S 的含意,以及 Keynes's critics。
另外,你的读书方式可能需要变通一下,宏观经济部分,定义式、恒等式、行为方程式,必须先厘清,你似乎通通搅和在一起,由此观之,你对於 事前、事後的观念亦必混淆,需谨慎审视,否则你将越读越不通。
我问的是LM垂直,即货币需求对利率没有反应时,IS移动是如何通过改变利率而影响投资与国民收入的.你能否正面回答一下?
我不知道I=S有多么深刻的含义能够对我的问题有帮助,但是你的前三点对我的问题应该说毫无用处,第四点关于消费,"实际余额效应"不就是消费吗?如果你不甘心我就回答一下:I=S是一个国民收入核算的定义式,无论经济如何运行,在核算时这个等式都是成立的;但是从政策指定的角度来说,应该区分合宜的和非合宜的需求(投资),只有当合宜的需求等于供给时经济才均衡.
不过确实我现在刚开始看中级宏观的书,以前只看过高洪业的那本,虽然借了曼昆,全球视角,还买了这本第六版,但是对于我这样的基础我认为不适合同时看,最好是一本一本的来,而且也不应该从第一章开始,每个地方弄懂弄透了再看下一章,很多时候前面的疑问会在后面得到解答,或者再反复看一遍时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现在不是做论文,刚开始看书就要弄清楚什么事前事后的观念,一步一步的先把模型看清楚了吧.谢谢你的有益回复!
我问的是LM垂直,即货币需求对利率没有反应时,IS移动是如何通过改变利率而影响投资与国民收入的.你能否正面回答一下?
我不知道I=S有多么深刻的含义能够对我的问题有帮助,但是你的前三点对我的问题应该说毫无用处,第四点关于消费,"实际余额效应"不就是消费吗?如果你不甘心我就回答一下:I=S是一个国民收入核算的定义式,无论经济如何运行,在核算时这个等式都是成立的;但是从政策指定的角度来说,应该区分合宜的和非合宜的需求(投资),只有当合宜的需求等于供给时经济才均衡.
不过确实我现在刚开始看中级宏观的书,以前只看过高洪业的那本,虽然借了曼昆,全球视角,还买了这本第六版,但是对于我这样的基础我认为不适合同时看,最好是一本一本的来,而且也不应该从第一章开始,每个地方弄懂弄透了再看下一章,很多时候前面的疑问会在后面得到解答,或者再反复看一遍时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现在不是做论文,刚开始看书就要弄清楚什么事前事后的观念,一步一步的先把模型看清楚了吧.谢谢你的有益回复!
很抱歉,我从不会直接给答案,只有引导思考。
嗯,最後再提供你几点叁考,通就通,不通也没办法了。
第一、 I = S 就是 IS curve 。
第二、 排挤效果,范围非效果则端视影响 C 、S的变量为何;换句话,The Classical 与 The Keynesian 的论点。
第三、 古典对货币不是只谈供给,Marshall's k 或 剑挢馀额方程式 就是尝试处理货币需求。
第四、 古典将货币与商品市场的互动放在黑盒子里处理,引起 Keynes's "革命",所以别在货币那边供给来需求去,徒增烦恼。
最後, 那本 高X业的书,扔了或送人都得担心戕害後辈而造业,良心的建议,烧了乾脆,功德无量,善哉!
我在南开BBS上得到了比较好的解答,转贴如下:
发信人: Wonders (从〇开始000), 信区: CE
标 题: Re: [求助]多恩布什第六版的某处疑问(转载)
发信站: 我爱南开站 (2006年10月24日00:08:48 星期二)
价格不变,实际货币供给不变是凯恩斯提出的假设,是在社会存在闲置资源时的情形
lm曲线垂直的情况是极端的古典情形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你提的问题也可以
因为lm曲线垂直,人们对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为零,所以货币需求只有交易动
机,不存在投机性货币需求。政府为了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必须通过发行国债从私人部
门取得资金,而人们手中不持有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所以人们只有卖出所持的企业债
券才能购买国债,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政府发行的国债只有收益率高于企业债券时才
能筹得资金,也就是说发行债券的价格必须低于市场已存在的债券价格,债券价格的下
降,使得利率升高。
很抱歉,我从不会直接给答案,只有引导思考。
嗯,最後再提供你几点叁考,通就通,不通也没办法了。
第一、 I = S 就是 IS curve 。
第二、 排挤效果,范围非效果则端视影响 C 、S的变量为何;换句话,The Classical 与 The Keynesian 的论点。
第三、 古典对货币不是只谈供给,Marshall's k 或 剑挢馀额方程式 就是尝试处理货币需求。
第四、 古典将货币与商品市场的互动放在黑盒子里处理,引起 Keynes's "革命",所以别在货币那边供给来需求去,徒增烦恼。
最後, 那本 高X业的书,扔了或送人都得担心戕害後辈而造业,良心的建议,烧了乾脆,功德无量,善哉!
口气太大了,还"引导思考",哼
如果把企业债券引入,那如何说明一般情形下的财政政策的效应呢?莫非企业债券只是一个spare tire?
我觉得南开BBS上的解释的可取之处在于他解释了在总收入从而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的上升是由于把一定量的资金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带来的成本.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政府就是提高利率把政府债券降价出售来筹集资金的,因为货币需求对利率没有反应,收入在增加之后并不产生投机需求,也就是政府从私人部门抽走的资金得不到补充,结果是完全的挤出效应.
一般情形下,因为货币需求对利率有反应,所以政府债券的降价引起利率上升不会引起完全的挤出效应,人们在财政政策下收入增加之后也会产生投机需求,从而引起一部分投资增加.这样总的国民收入比之前还是增加了.
当然,这样说也不是一点问题没有,因为一般的解释都是先有商品市场的变化,然后造成利率的波动,而不是上来就先假设财政政策之前利率就高了,呵呵
口气太大了,还"引导思考",哼
严重反智,朽木不可雕也! 您慢慢自误去! 不打扰了! 呵呵!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