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中的隐患
2011-7-22
近年来,随着境外机构对于人民币需求日益提升,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迅猛发展,为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推动人民币早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这也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带来了挑战。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0年初,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只有大约630亿元,占全部存款的1.3%,而到2010年末,香港人民币存款额已经达到3000亿元,占全部存款的近5%,环比增加29%,同比增长376.19%。德意志银行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扩大,香港人民币存款在2012年底将达到2万亿元。伴随着人民币存款的快速增长以及融资成本相对更有吸引力,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自2007年以来,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发行额持续增加,由2007年的100亿元分别增至2008年的120亿元、2009年的160亿元以及2010年的210亿元。渣打银行北亚区资本市场部主管郑俊峰预计,2011年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可能增至600亿元至700亿元,占港币债发行量的50%或以上;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甚至预计,2011年香港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使得我国宏观政策调整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
第一,削弱货币政策效果。由于离岸金融市场没有法定准备金比率的要求,银行实际保留的准备金比率通常低于在岸金融市场,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流通中的人民币数量被放大,多于在岸金融市场创造的人民币。这是内地货币当局无法控制的。当内地货币当局收缩或扩张人民币供给量时,境外人民币会流入或流出内地,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第二,冲击汇率制度。目前,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香港的人民汇率制度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当这种不一致达到一定程度时,大规模人民币资金必将通过投资、贸易等公开以及各种非公开的形式进行跨境套汇。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很可能利用香港金融市场来冲击人民币汇率制度,增加内地货币和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
第三,可能出现套利活动。香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利率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而内地人民币利率则取决于ZF的宏观经济政策,尚未完全市场化。不一致的利率形成机制使得两地人民币利率存在一定的利差。当这种利差达到一定程度时,投机套利活动就会产生,必然会对我国利率制度乃至宏观经济政策造成影响。
针对上述挑战,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内地与香港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研究探讨对相关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活动的监管,以维护人民币汇率及其离岸市场的平稳。我国内地金融监管部门也可以直接参与到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运作和监管中来。香港金管局可以对离岸的人民币存款规定一个准备金比率,通过准备金以及相关的机制,我国内地的监管部门也可以掌握相关市场上的人民币供求状况。
第二,加快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竞争水平的提高及监管机制的完善,目前可以先考虑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决定贷款利率的自由权,放开贷款利率;然后再根据国家经济状况以及银行业整体经营情况,适时地逐步放开存款利率。通过这种有步骤、渐进式的层层推进,最终完全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第三,推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的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
作者:人行天津分行 张永春 鲁旭 赵霞 石保军 来源:《中国外汇》2011年第4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