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不得不提2011年出国费用猛增近50%的残联和监察部,在ZF三令五申控制公务用车开销前提下2011此项费用增幅仍超过30%的住建部,还有2011年接待费用增幅超100%的文物局,发展研究中心和新闻出版总署。
另据新京报的消息(本人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按已公开的数字计算人均三公经费,国务院扶贫办人均10816元,国家知识产权局人均5093元;中科院人均4610元;农业部人均2500元;交通部人均支出1940元;卫生部人均476元(其他没公开人数的部门平均数无法计算)。各部门之间差距如此之大,是业务性质使然,还是计算方法有异,亦或是数字的准确性本身就值得商榷!
发达国家的国家预算制定是一项严格、细致甚至繁琐和冗长的过程。就本人略微了解的欧洲国家举例:
法国ZF各部门预算要提前一年进行:首先由总理在每年初向各部门发文,确定下一年度的总体方向。然后由财政预算部和ZF其他部门共同工作,在详细的行动计划和活动安排的基础上确定每项政策行为所需的费用。汇总到总理层面后,根据宏观经济预期(如GDP增长率,预期通胀水平等),统一协调各部门的预算规划。最后由议会(首先下议院然后上议院)对预算进行批准。
相比高度集权的法国,在权力相对分散的挪威,其国家预算程序也需要一年的时间。从财政部长发文,到各ZF部门提出草案,两次内阁预算讨论会,最后由议会批准。
由此可见,法国和挪威都是采取的传统的W型(先上后下,反复修正)的预算决策过程,内阁和议会在预算的审批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ZF部门对各自的预算都会仔细推敲琢磨,辅以详细论据(合不合理另说),很少出现如这次三公经费这般频频让人目瞪口呆的局面。
这次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发布,从国务院三月底下达指令到现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可以想见那些从来没有此等闲心的官员们为了把数给攒出来,必然也绞尽脑汁,花了一番功夫。毕竟初学乍练,失误在所难免。既然开了先例,就该把这件事程序化、制度化、透明化、公开化。明年这个时候,还有更多人睁大了眼睛,拿着放大镜准备挑刺儿。一项三公经费,把全国人民的整体财会和审计水平提升一个台阶,也算是预期外的收获!【福布斯中文网】本文网址:
http://www.forbeschina.com/inves ... 107/0010868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