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无意吞并通用
(作者:/本刊记者 陈 言)
  
在雷诺·日产与通用就合作问题犹豫不决、烦事缠身的时候,世界上还有一家现在正在为大量汽车产品召回、企业高层性搔扰疑案所困扰的汽车企业,这就是丰田公司。
 丰田在生产管理、产品质量上有过很好的口碑,而且每次在北美市场上与通用公司角力时,总是在表面上让对方一步,虽然最后是拿下了北美市场的很大一块,但面子上一直让通用过得去,包括在下一代汽车的研发上与通用携手,和通用在同一个汽车厂里生产各自的产品,在通用抛出日本汽车企业的股票时丰田接手等等。丰田按说比日产更有接下通用的条件。但是丰田现在正面临的问题,让它一时还不敢太张扬。
  
  缺少人才让丰田大量召回
 2006年7月,日本熊本县警察对丰田公司发出了严重警告。其原因是,丰田的3名处长,明明知道产品有问题,却在8年时间内,没有及时召回产品。丰田质量神话,一下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丰田产量上800万辆以后,记者见到丰田的人时,听他们讲的最多的是“人才问题”。两三百万规模的生产,能保证丰田产品的质量,生产管理滴水不漏。但迅速扩大到七八百万以后,管理人才、零部件的采购能否跟上去,丰田本身就一直十分担心。但是结果还是不如人意。
 如果从2001年开始统计的话,丰田的召回在2001年为6万辆,2002年46万辆,2004年189万辆,2005年188万辆。召回的增长速度比丰田生产增长速度要高出了几倍。每次召回不一定是汽车出了致命性的问题,但生产量的增加,带来了召回的增加,这对丰田来说,是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日本著名的经济刊物《东洋经济周刊》惊叹:“丰田变异!”该刊在7月29日的封面故事上说,丰田不仅在召回数量上超过了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在美国汽车质量排名上,也落在了韩国现代车的后面。
  
  丰田管理体制出现漏洞
 丰田生产方式又称之为“精密生产方式”,在生产管理上虽然十分精密,但在高层职员的工作管理方面,却出现了很大的漏洞。
 2006年5月,在丰田发表今年上半年财务状况数据前一天,北美丰田公司总经理大高英昭的秘书小林明香,向美国地方法院提交了诉状,告大高总经理对她性搔扰,要求赔偿1.9亿美元。不管审判结果最终如何,丰田的形象将会因此受到损害,这是日本业内普遍给出的一个结论。3个月后的8月4日,丰田方面与小林达成和解,该公司对和解金额一直守口如瓶。小林方面聘请的是美国最著名的律师事务所,近2亿美元的赔偿要求,也是根据丰田在美国的收益“计算”出来的。小林方面不会轻易松口表示和解的。
 这边法庭和解,那边丰田赶紧发表新数字。8月4日,丰田说今年第二季度(4—6月),该公司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6万辆。该公司负责人说:“性骚扰诉讼,没有(给销售带来)任何影响。”丰田的关心点跃然纸上。
  
  破旧不如立新
 在通用汽车问题上,丰田反复表示没有收购的意思。此语半真半假。
 过去丰田曾多次向通用献过殷勤。在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丰田说过要与通用合作。在接手通用在日本购买的汽车股票上,业内普遍认为是丰田主动向通用示好。丰田在美国与通用有合作生产的工厂。论关系,丰田比雷诺·日产更靠近通用。
 但丰田的精明在于,他们知道汽车企业大不见得就能支配一切。汽车生产大国企业之间的合纵连横已经不再是支配世界汽车产业至关重要的因素,靠近市场、生产成本低,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现在国际社会的装备生产能力来看,组建一个新汽车装配厂,要远比收购一个现有的老厂廉价得多。丰田在广州的投资为30亿人民币,而通用的赤字为100多亿美元(约800亿人民币)。通用的亏损不是暂时的,而是产品及组织结构上出了问题,减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考虑国与国的贸易壁垒问题,单纯在中国这样的工业生产大国进行汽车生产的话,投资10亿美元,要比收购一家美国老企业,填补经营上的100亿美元的漏洞合算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