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成为经济研究的持久主题。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必须明确资源错配导致效率损失的作用机制,以及资源错配究竟造成了多大程度上的效率损失,进而分析在哪些层面上可以实现重新的优化配置。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在现实操作中,才可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因此需要对资源错配程度进行估算。
目前国内主要有衡量资源错配的方法。一种是基于工企库,计算各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标准差。TFP的标准差越大,表示资源错配程度越严重。另一种方式是基于Hsieh & Klenow(2009),和陈永伟、胡伟民(2011)的方法,依据各地区的GDP、从业人员和资本存量,计算资源错配指数。
前者应用更为广泛,文章也多发表于国内的顶级期刊上,皆是以工企库计算资源错配程度。工企库庞大的样本量,也使得文章更容易得出显著的结果。但是,使用工企库最新数据才到2014年,这严重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
第一种方法在时间上的局限性,使得第二种方法渐受青睐。该方法数据易于获取,在计算上则有一定的难度。
1、数据来源:各省级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2、时间跨度:2000-2021年
3、区域范围:各省份
4、参考文献:季书涵等2016年发表于《中国工业经济》上的文章《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研究》,白俊红、刘宇英2018年发表于《中国工业经济》的文章《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改善中国的资源错配》,李光勤老师2019年发表于《统计研究》上的文章《产业协同集聚的资源错配效应研究》
代码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