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864 0
2011-08-02
而儒家的孟子用推己及人来解释这个从私心到利他心过度的过程,他用小孩落井的例子说明人因为看到同类有危险,从而将心比心自身有危险而产生的害怕情绪,进而推己及人产生怜悯之心,这是从意识到环境危及的是非本我的区分心之中庆幸自身的安全,立即而产生设身处地同情他人的心理,孟子说这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亲攀关系,也不是谋求邻里朋友的称赞,也不是厌恶听到那小孩的哭泣声,这种从“本我”出发的推己及人,虽然没有真正本质上解决问题的所在,,但。孟子提醒我们“本我”需要的满足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到真诚而非勉强利他心的一个前提!如果一个人自身也正在落井,作为低层次生命“本我”基本需要的自救都来不及自顾,哪里能够来得及从从容容实现自身的高层次“超我”需要即照顾他人呢!
因此,孟子认为同情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如果把它们发扬扩充,就好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好象清清细流终将汇成大海,如果能够充分发扬扩充它,就可以安定天下!
把自身与他人的共同利益作为目标的“道德仁义”——(客我或者大我与超我的价值)才是私心与利他心的桥梁, 自身价值(即“主我”价值)与他人的价值存在着一个交集——(客我或者大我与超我)的价值,其价值核心引导自身与他人的价值统一,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向他人价值的实现的过度,是一个双方从开始可能竞争/博弈到认识到只有相互妥协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即价值效率最大化),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角度看问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44559&page=1&from^^uid=7179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