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MBA专版
1935 2
2006-10-23
<P>MBA第一诫:经验不可太少</P>MBA第二诫:体质不可太差
<P>MBA第三诫:脸皮不可太薄</P>
<P>最近在FT中文网上读到一则新闻,说美国顶级商学院开始招收年纪更轻、经验更少的申请者。新闻说,美国主要的商学院已经取消了4年工作经验的录取条件,开始招收只有两年工作经验的年轻人,甚至开始考虑应届大学毕业生,以便与法学和公共政策等其它专业竞争最优秀的学生。</P>
<P>对那些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来说,这肯定是则好消息。这意味着如果你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发现自己选错了行当,或者还没过试用期就和老板吵了一架,除了设法改换门庭之外,你还多了个选择——申请商学院。</P>
<P>不过,可别高兴得太早。如果你入学时经验太少,很可能花费了高昂成本、搭上一两年的宝贵青春后才发现,读这个MBA还不如当初踏踏实实再工作两年。</P>
<P>这么说可不是耸人听闻。著名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几年前就在他的著作“Managers, Not MBAs”中提出,目前的MBA教育是试图把管理教给一群几乎没什么管理经验的人,这种模式是注定要失败的。在明茨伯格写这本书时,MBA学生尚有平均4至5年的工作经验(远多于我入学时),如果未来的MBA学生越来越年轻,明教授大概要拒绝登上讲台了。</P>
<P>完全可以理解。如果我是明教授,面对台下一群根本没有独立带过团队的人大讲组织行为学,肯定会生出一番对牛弹琴的感叹。如果我是教市场营销的,台下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负责过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恐怕我讲起new product development来也是索然无味。</P>
<P>学生呢?学生也不会好受。根据我本人的“惨痛教训”,对经验不足的学生来说,上课还能蒙混过关,到了做作业时,麻烦就来了。很多MBA课程的作业(特别是案例分析)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同学之间互相搭档,组成作业小组,先是共同讨论作业思路,确定任务分工,然后各人分头去做,最后再汇总完成。这样的作业,大家的得分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会竭尽所能,谁也不想自己那一部分拖整个小组的后腿。</P>
<P>这是个群策群力的过程,几乎每个人都会联系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现身说法。“我那时在XX公司,情况也差不多……”是在讨论中能频繁听到的一句话。可我经验不足,情况就很糟糕。好几次,大家热烈讨论时,我插不上嘴,别人理论联系实际,我又似懂非懂,到头来,我几乎没在作业思路上作太大贡献。当然了,小组成员是不会说什么的,不过我自己就颇觉脸上挂不住,只得将课堂理论现学现用,整天琢磨自己与老大哥老大姐相比,到底有何“竞争优势”。</P>
<P>MBA的理论还真管用。没多久我就注意到,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水平还算比较高(那时还没有Google和百度,上网搜索不象现在这么方便,也算一门技术),于是就主动请缨,为大家提供些查找资料之类的后勤服务。到后来,又发现自己做powerpoint的水平也还不赖(谢天谢地,这跟工作经验的关系倒不是太大),又自告奋勇将这个任务揽下。接下来,凭借自己在外国学生中还算不错的语言能力,再把做演示时的主讲任务也抢下来,才终于感到为小组做了足够的贡献。</P>
<P>结果一个MBA读下来,我的网上搜索、powerpoint制作及讲演水平倒是提高很快。虽然这收获也算不小,可后来一想,我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好象不是为了专到商学院来提高这几项能力的吧?</P>
<P>话说回来,与工作经验关系不大的MBA课程也是有的,比如会计、金融原理、管理数学等等,我就学得相对不错。因为这些课程的技巧性较强,更偏重理科等硬知识,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掌握起来倒更容易。但这毕竟只是MBA所有课程中的一小部分。在市场、战略、组织行为、项目管理、公司治理等大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我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学习效果就打了折扣。而我敢保证,这些才是MBA中更有吸引力的课程。</P>
<P>很多人说:“我读MBA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这话虽然笼统,但道理上没错。至少我从未听人说过:“我读MBA是为了提高会计水平”。<BR></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0-23 22:10:00
<P>“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想这句话谁都知道。但说来容易做来难,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白领抱怨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无论你问几个人,保管个个都会说,都是被工作给累的!</P>
<P>这是实话。关于中国白领工作量之巨、压力之大、同行间竞争之激烈,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为了完成老板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白领们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锻炼身体早就丢到了脑后,以致很多人尽管年纪轻轻,却也“荣幸”进入“三高”行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P>
<P>当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我之所以提到“三高”,是因为前不久我听到一个终年劳累的白领(他离“三高”也不远了)发出一句感叹:“太累了,我真想辞了这份工,去读个MBA调剂一下。”</P>
<P>读MBA调剂一下?恕我孤陋寡闻,这种说法我真是第一次听到。我内心不禁生出对这位老兄深切的同情,他一定是累昏了头,才说出这样的胡话来。但凡他周围有一个念过MBA的过来人,稍微点拨两句,相信他就不会这么说。</P>
<P>事实上,要认认真真读完一个MBA,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同学之间的暗中较劲,小组之间的互相竞争,本人自身的学习欲望,诸多因素加起来,使得读MBA的工作量比一般的白领工作只高不低,压力也不见得小到哪里去。当然,此话对那些只想混个文凭,门门功课“60分万岁”的人并不适用。</P>
<P>MBA的课业量,各个学校并不一样,但一般总少不了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等几大模块。美国的MBA要读两年,这还好点,欧洲大多数学校的MBA要求在一年到一年半之间完成,而且课业量并不比美国学校少,那就有你累的了。</P>
<P>还是用我自己来现身说法。开学后,我发现第一个学期安排的都是经济学、会计、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等基础课程。我当时是真想学点东西,也不希望考试分数太难看,但我又不是天才,只好“笨鸟先飞”。结果从周一到周五,我几乎每天学到夜里两点,第二天上午去上课,眼睛还是红的。但我环顾四周,发现很多同学都是一样。那个学期的最后一周,课堂上从未坐满过,因为每天都有人因病倒下。后来更听到传言说,上一届MBA班中,曾有人在做presentation时因体力不支当场晕倒!</P>
<P>另一次,有几门课程的交作业期限恰好凑到了同一天,有下午三点的,有下午五点的,其中有一门最怪,是第二天上午九点!我想你可以猜到,最后期限前的两三天,人人都是挑灯夜战、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而到了最后一晚,为了赶在第二天九点之前把作业交出,大家索性都不睡了。那几天,我经常凌晨4点给同组同学打电话讨论问题,根本不用担心搅了人家的好梦。</P>
<P>不用再举更多例子了。我想你已经明白了什么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如果你有志申请MBA,请在计划入学前至少一年,就开始有规律地锻炼身体。而且随着入学日期的临近,有必要逐步加大运动量。我听到的最极端的例子是,一个已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中国学生,动用了自己全部的关系网,竟然请了一位已退役的国家田径运动员,为他度身打造健身计划!不知道这位同学后来是否在商学院的运动会上摘金夺银?</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3 22:11:00
<P>“你这个人怎么脸皮这么厚!”</P>
<P>如果有人对你说这句话,你觉得他在骂你还在捧你?反正只要我脑子不进水,就不会把它当好话听。</P>
<P>但我不得不承认,时代变了。在如今的很多场合下,脸皮不厚还真不行,至少,读MBA就是如此。</P>
<P>当然,这不是要让你变得厚颜无耻,而是要把你的胆子变大,让你“有胆”在课堂上抢着发言,即使答错了也面不改色心不跳;“有胆”在一屋子的陌生人面前发表演讲,侃侃而谈,对有可能飞过来的西红柿和臭鸡蛋视而不见。</P>
<P>听上去,这好象是在培养政客。但事实上,这也是未来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设想一下,你MBA毕业了,成了某跨国公司的高级经理,如果某天你受命向CEO及董事会汇报工作,却走进会议室就浑身发颤,对着你精心准备的ppt文件,就是说不出话来,或者说得磕磕巴巴,辞不达意,那不是闹笑话么?</P>
<P>你先别笑,这样的人不是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内敛与含蓄,不鼓励“出风头”,“做人要谦虚、低调”,因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多数从小到大既不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也不擅长对着一群人发表演讲。许多人一站到讲台上就面红耳赤,即使开讲,也先说上一串自谦的话,生怕别人认为自己脸皮太厚。</P>
<P>这种文化传统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毕竟要视外界环境而定。但在MBA的课堂上,这种态度肯定是要不得的。</P>
<P>以案例分析为例,教授在讲解案例时会提出问题,但多数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的回答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会得到肯定。而且,真理越辩越明,参加发言的学生越多,不同观点碰撞的机会越大 ,大家能从中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就算你的回答没有得到教授的肯定,但却启发了其他同学,又有谁能笑话你呢?</P>
<P>与我同班的中国同学有好几个,但在战略、市场等课程的案例分析上,不少人还是保持了沉默,这中间的原因,要么是担心自己语言不好,要么是因听力、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无法精确理解别人的观点,导致想发言也不知从何说起。但我认为,“脸皮薄”,怕说错了被人笑话,或者担心无法自如地用英语表达思想,仍是一种主要的心理。</P>
<P>我自己也是。尽管自认语言能力还不差,但一下子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的内容又比较专业,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是会打折扣。我曾尝试积极举手发言,但在发言内容遭到其它同学激烈驳斥,特别是自己都认为自己的观点经不起推敲时,仍会不自觉地想:“下次我不举手了”!</P>
<P>我承认,这是个需要较大勇气去克服的心理障碍。不过,学校也有办法“对付”你。听说在哈佛商学院,课堂表现是要计入课程总评分的,这就逼得你必须要举手发言。哈佛的哲学是,敢发言是最重要的,哪怕说错了,也比不说话强。</P>
<P>如果你读的不是哈佛,那也不要紧。敢于在课堂上发言,或者在ppt演示时担任主讲的人,一般总会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年头,推销产品也要先混个脸熟呢。你在课堂上多多发言,做小组演示时抢着主讲,不也能在教授那里混个脸熟吗?就当是推销你自己呗!我曾硬着头皮“抢”下好几门课的演示主讲任务。当时以为讲完就完了,但后来走在路上,碰到某两门课的老师,他们竟然主动跟我打招呼,说我“讲得不错”。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客套话,但“混个脸熟”的目的总是达到了!直到现在,我毕业已好几年,仍和这几位老师保持着联系。</P>
<P>这一点,据说现在所谓的“80后”一代就做得不错。从我本人接触过的一些大中学生来看,其自我表现欲比我那时强很多。不管他们的专业水平如何,起码从“脸皮”上说,他们已经达到MBA的入学标准了。</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