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徐奇渊本人,友人告诉我这里在争论,所以来看了一下,特说明如下:
0. 目前优博正处于公示之中,我本不宜出来发言,但对于大家诸多的争论,觉得还是有必要说明一下。
这种辩论呢,谁也说服不了谁,这里也只是说一下自己了解的情况和想法。
1. 楼主的分析确实有道理,相信如果我是楼主,这样的看法也很正常,我也相信其中并没有贬低的意思。
2. 就学校来说,东北师大有她的优势学科,例如:历史、统计学、教育学等等,经济学确实不是传统强项,甚至是弱项。
(当然,我也曾受益于师大的统计学科,并曾经直接参与到统计学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当中)
3. 但东北师大的经济学近些年处于上升势头中,有博士点,而且还已经有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的授予权。
当然,和名校差距还是很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也需要接下来继续努力,一起来提高国内的经济学研究水平。
4. 从已有的发表来说,虽然我也有一些成果,但也觉得很多人确实比我要更优秀,比如某位好朋友的师兄,他有三篇经济研究,今年也参评。但如果从目前的结果来说,要解释其合理性(这是经济学研究者最擅长做的事了),恐怕有以下原因:
其一,论文选题很重要,占的份量很重(去年就有一篇浙大王义中的人民币汇率,而且人民币汇率这个话题之前还中过)。这个大家可以看看历年的情况,虽然不一定完全如此,但大部分论文的选题还是以热点问题为主。至于学术价值与政策价值的取舍,这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话题,年轻一代学子可能与老一辈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大家看一看柳红(原吴敬琏老师的秘书,其经历坎坷)所著的《8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就能理解上一代经济学家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审视学术成果。
其二,我的论文有的部分因为完成时间较晚,所以尚未公开发表;而且此后参加工作,一直没想起来投稿(一点也不夸张,工作确实很忙,而且工作单位不像高校那样看重这方面的发表,没有任何实质的激励)。所以,猜想有可能,从整体博士论文的角度来看,是不是有一些评委比较看重的部分,恰恰在于这些部分。例如,论文第4章的内容,最近投给经济研究,已经收到了两份审稿意见(一个是相当正面的,一个是中性偏正面)。
当然,也可能有一些运气的成分。也不是特别了解评审的过程,但就我自己了解的情况来看,相信还是比较公平的。
为了接受大家的监督,下面给出我的一些信息,以及博士论文的原文PDF版,供大家参考和指正。
希望大家少一些门户之见,一起努力,让国内的经济学研究进一步向国际水平靠近;同时,也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做出更多有益的尝试。Stiglitz说,中国有三流的经济学家,以及一流的经济政策。但长远这样肯定不行的,努力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5822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