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2002年三次产业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来自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 |  |  |  | 
| 2003-2016按行业分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自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2004-2017)》,其中2013年数据缺失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 | 
|  |  |  |  |  |  |  |  |  |  |  |  |  | 
| 根据2003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3) |  |  |  |  |  |  |  | 
| 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即国统字[2003]14号,计算各地区三次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  |  |  | 
|  |  |  |  |  |  |  |  |  |  |  |  |  | 
| 分省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本文主要参考徐现祥和宗振利方法,在完全按照这两篇文献计算三产资本存量的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计算1978-2016年数据) | 
| (两篇文献的优点不再赘述,请参考文献主要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徐现祥法: 
 (1)徐现祥等(2007)  基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以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首次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但他们在应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忽略了变量选择上的前后一致性,为了回避折旧率的问题选取了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的折旧数据,但在基期资本存量的估算时又选取了3%的折旧率。此外,折旧是企业会计制度意义下的核算做法,是基于经验而来的,与资本品相对效率没有联系,因此也不符合  PIM 方法的真实涵义。(宗振利、廖直东,2014)
 (2)2003年及以后的三次产业分省的固定资产折旧(收入法)数据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其他的年鉴上提供。故无法完全按照徐现祥的方法计算2003年及以后年份分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数据。(补充:笔者也查看了各个省的统计年鉴,发现只有北京、山西、吉林、江苏、福建、湖南和新疆这7个省份提供了分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数据。如果硬要做的话,可以用各省的收入法固定资产折旧按三次产业的比重进行分配。但是会出现大量的缺失数据处理过程。)
 
 宗振利方法:
 (1)农业生产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缺失现象太严重。(超过30%以上)
 (2)根据文献中第三产业缩减指数的计算公式,使用三次产业名义投资加总并转化为实际值,减去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实际投资额得出第三产业的实际投资额,发现部分省份有负值。且使用分省的实际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去减,同样会出现负值,所以,也无法完全参考宗振利方法构建分省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数据。(补充:宗振利方法从2000年之后,价格指数的缺失现象有所缓和,而且也没有负值出现。)
 | 
|  |  |  |  |  |  |  |  |  |  |  |  |  | 
| 因此,基于两篇文献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参考张军和单豪杰有关资本存量的构建方法。 |  |  |  |  |  | 
| 本文通过徐现祥的缩减指数构造方法计算得出本文三次产业投资数据的价格平减指数。 |  |  |  |  |  | 
| 然后借鉴宗振利方法计算的分省折旧率和基期资本存量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得出本文的分省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实在需要完全按照宗振利和徐现祥方法计算的三产资本存量数据的,请在论坛上私信我或者留言板留下Q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1.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  24(5): 6-13. |  |  |  |  | 
| 2.宗振利,廖直东.中国省际三次产业资本存量再估算:1978-2011[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  (3): 8-16. |  |  | 
| 3.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  (10): 35-44. |  |  |  | 
| 4.单豪杰.中国物质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  ~ 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8, (10): 17-3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