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颐和园长廊彩绘的文物价值
颐和园长廊于今年九月修缮完毕,国庆节前对游人开放。修缮后的长廊,只是更换了瓦顶和地砖,其余一切照旧,按园方的话,这叫做“修旧如旧”,说是为了文物保护的需要。
游人们盼望一睹修缮后的焕然一新的长廊的梦想破灭了!人们面对的是这样一条面孔稀奇古怪的新旧混杂的、极不和谐的建筑,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园方的理由虽然是冠冕堂皇的,但却经不起推敲。作为文物,它应该具备许多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有两条,一个是它的历史价值,再一个是它的艺术价值。前者为我们通过文物来了解历史提供了条件,后者使我们通过文物而直接获取美的感受。我们来看看,长廊的彩绘具备不具备这样两个条件。
先说它的历史价值。在我的印象中,解放以后我亲自见到的长廊修缮至少有两次,每一次都是将彩绘彻底清除,直至露出木质部分为止。然后重新用腻子蔴刀打底,打底后再请画工照着原画样式重新用手工绘制,或者将颜料与不干胶混合,再按照原画样式先印到塑料薄膜上(是不是用的喷绘技术?),再将塑料薄膜粘贴到打好的底子上,揭下薄膜即告完工。
我记得上一次修缮时就是用这种贴膜的方法施工的,时间应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是说,距今最多不超过二十年。二十年的历史价值,那还称得上什么“价值”吗?如果称得上“价值”,那么这“价值”只是使彩绘变得陈旧模糊,大大降低它的可欣赏程度而已。
长廊的彩绘(包括园内其它古建的彩绘在内)与敦煌莫高窟壁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不是说它的艺术价值,而是说它的历史价值,后者其历史价值要远远高于前者。
那么,长廊彩绘的文物价值体现在哪里?答案是体现在它原画的样式里,而不是体现在已经陈旧不堪的彩绘本身。越是刚刚绘制的彩绘,越能够体现原画样式的艺术价值。人们在欣赏它们的时候,往往会忘记它们绘制的年代,只是去欣赏其中美妙的意境和动人故事,这其实就是在欣赏修缮工人们对原画样式的巧妙复原,因而间接欣赏到了它们的文物价值。
可现今长廊变成了什么样子呢?顶部盖板和椽子是新油漆过的,柱子不知使用了什么涂料至今也是光彩照人。只有梁檁彩绘,陈旧得没有了一点光彩,不少地方的画面出现了开裂甚至脱落。加上修缮时去污除尘,用北京话讲变得白不呲咧的非常难看,与顶部盖板、椽子和柱子的崭新色彩相比形成了极不和谐的强烈反差!
保护文物的措施当中确实有修旧如旧的原则,但要看是什么对象。
有些破损或毁坏的文物在修复过程中,只要原来的材料堪用,就应尽量使用,不堪用的应设法修补,实在无法修补的则只好用其它材料替代,不然就无法将一件完整的文物提供给人们去欣赏了。
但是对象彩绘一类的文物,由于常常要随着定期或不定期的修缮而重新绘制,我们只要保持它与原画的样式的一致就行了。
一味地强调修旧如旧,是一种恋旧的、爱屋及乌的病态心理,是不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