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27 3
2011-08-10

       在刚过去的7月份,国际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在中国市场的负面新闻就接连不断。先是被温州工商局查出欧莱雅旗下兰蔻品牌标识不合格,继而又有媒体翻旧账,曝光了兰蔻53检不合格的新闻,随后,香港消委会指出在含有可能导致过敏的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17款面膜中,L‘oreal(欧莱雅)水感保湿面膜又再次名列榜单。而在香港方面话音未落,其在英国的广告也遭禁播,媒体报道称,英国广告标准局(ASA727日发布禁令,剑指法国化妆品巨头欧莱雅旗下美宝莲和兰蔻两支平面广告,理由是这两支广告在后期制作时有意美化模特,误导消费者。


  7月,对于化妆品巨头欧莱雅来说,或许是一个多事之秋。然而,欧莱雅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真的是比较倒霉,还是企业本身确实存在问题呢?


  对于被温州工商局查出产品标识不合格,“53检不合格及防腐剂事件,业内人士也表示,更多是因为不同监督体系内标准不同而引发的意外


  但是,如果说以上因素更多属于意外的话,那么,关于广告禁播一事是否应该引起全行业的共同反思。而且事实上,欧莱雅被禁播广告,这已不是头一次,2005年,就曾发生过两个来自欧莱雅公司的护肤品广告在英国电视台被禁播,禁播原因也是该公司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广告中所说的种种功效。另外,遭禁的国际大牌不只有欧莱雅,去年在英国强生旗下的可伶可俐祛痘产品广告也被指素颜模特化过妆,会让观众对产品效果产生错误理解而遭禁。


  很显然,这些禁令都不仅是对用技术制造的虚假之美的否定,更是对以虚假之美标榜产品之真的惩罚。这种美丽欺骗与商业欺骗本质上并无二致,它之所以肆虐泛滥,不仅因为其美丽令人不易察觉其隐性的本质,更因为人类对美无限追求的本性,让任何一种美呈现都似乎具有了合理性,即便外表的美与内在的丑如此结伴联姻是对美的根本性亵渎,即便公众对美的渴望被如此利用是何等的残忍。但叫停虚假广告、揭穿误导受众的本质,就是对商业诚信缺失甚至商业道德失范的遏止。


  而放眼目前在国内播放的所有化妆品广告,这个问题似乎已是见怪不怪,几乎所有的化妆品广告都经过了技术处理,都经过了美化,特别是诸如美白、祛斑、祛痘之类功能诉求性的产品广告,更是让缺乏辨别能力的普通消费者觉得神乎其神,并为此禁不住的诱惑而趋之若鹜。


  有人说,其实发生在欧莱雅身上的这些事情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欧莱雅之所以会屡屡被曝光,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树大招风的道理。但是,笔者认为,即使不排除树大招风的嫌疑,欧莱雅作为一个国际化妆品巨头,按理说是应该有更多的资金用在产品研发和消费者体验调研上的,本不该出现这种问题。但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凑巧在一起发生,并且发生在同一个企业身上,那么这种巧合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尽管媒体报道沸沸扬扬,但欧莱雅面对曝光依然保持低调的冷淡,甚至只是发表声明表示,兰蔻品牌所有在中国官方渠道销售的产品均通过中国ZF相关部门及有关机构的批准认可,严格符合安全和卫生等标准,消以一句没什么影响淡淡带过。媒体的强烈报道与企业的低调沉着,一冷一热,强烈反差的背后,是国际名牌应对消费危机的成熟策略,还是对国人名牌消费权益的漠视。笔者认为,无论对顶级品牌,还是对进口产品,我们都需要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不要因为消费者的格外宠爱,而让国际名牌变得越来越傲慢,最后反过来再伤消费者的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8-10 10:20:18
化妆品广告很多一看就知道经过处理的,主要还是体制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1 08:44:33
买的时候小心些。我比较认同日常保养 诸如:心态 食补这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1 22:30:06
写的很好,我非常喜欢!谢谢你的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