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经济学者郎咸平采访郭美美母女的电视节目引发巨大争议,甚至有传言称郎咸平本人该节目中收取高额费用,不过,朗本人随即严辞否认。从当年炮轰国企MBO获得“郎监管”的赞誉,到抛出“阴谋论”、采访郭美美的质疑不断,曾经的“斗士”郎咸平发生了哪些变化?
郎咸平曾炮轰知名公司并反对国企产权改革,被誉为“郎监管”
1、为中小股民炮轰内地知名公司,“郎监管”一战成名
凭借对德隆、海尔等几家上市公司的“开炮”,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曾在内地获得广泛的知名度。公开资料显示,作为公司财务领域的专家,早在2000年年底,郎咸平就在北大教全中国第一届EMBA,指导门下学生深入研究当时的神秘公司德隆集团,并点出了德隆问题会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提醒投资者要警惕德隆可能出现的风险。德隆研究成果公布之后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
此后,郎咸平还先后对顾雏军并购案(郎顾之争)、海尔管理层收购、TCL集团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剖析,在中国中小股民中造成巨大影响。特别是其炮轰德隆和顾雏军旗下的格林柯尔,直接导致资本市场的两大系此后的坍塌。
由于其为中小股民说话和致力于维护中小股东权益,而被中国中小股民称为“郎监管”,郎咸平此时在内地财经界的声望也达到了顶点。
2、曾建议立刻停止国企产权改革,对外赢得“斗士”形象
2004年6月以来,郎咸平质疑科龙、海尔和TCL等著名国企的改革,认为MBO是国企管理层变相瓜分国有资产,建议立刻停止国企产权改革。郎咸平几乎是一个人与主流经济学界论战为其赢得“斗士”的形象。其批评者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谈国有企业的问题,一定要走下去,不管媒体还是学者,都要去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研究,不要轻易下结论。”
事实上,中国国企MBO(管理层融资收购)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997年,中国ZF提出国企“三年脱困”的口号。由于经济转轨,相当多国企因不适应市场经济,亏损严重、效益下降。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MBO因能解决国企所有者缺位及国有资本的退出渠道问题而受推崇。
不过,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国企管理层MBO也面临“管理层自买自卖”和“空手套白狼”的质疑,引发国有资产流失担忧。2005年4月,国资委和财政部不得不联合发文叫停大型国企的MBO。此后,国企改革出现停滞,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倒退,这也许是郎咸平本人也没有预料到的。
由于其为中小股民说话和致力于维护中小股东权益,而被中国中小股民称为“郎监管”。
1、2008年金融危机后郎咸平抛出“阴谋论”,迎合民意言论遭同行批评
从公司财务专家到“阴谋论”制造者,郎咸平将炮轰对象转向外资
随着郎咸平在中国内地知名度的提高,他本人“炮轰”的领域也渐渐超出公司财务这一范畴。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郎咸平通过主持电视节目和出书的形式宣扬“阴谋论”。比如,在《新帝国主义在中国》系列中,郎咸平将炮轰的对象由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转向了“外资巨头”。
郎咸平在该系列书籍中提出颇具政治色彩的“新帝国主义”概念,认为“帝国主义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中国,而是借尸还魂,以我们不知道的面目再度出现了。”按照郎咸平的分析,不管是轮胎特保案这样的国际贸易纠纷,还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的一系列并购动作,都是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产业寡头制造着阴谋,他们要控制产业链,是“新帝国主义”盘旋在我们的上空。他指出,国内的水价、油价、粮价变动的背后,都是外国资本和国家机器之间娴熟而默契地配合。
2、朗式阴谋论遭经济学同行质疑,被指迎合民意,是一种精神鸦片
郎咸平宣扬的所谓“阴谋论”几乎受到经济学界的一致批评。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郎咸平能把群众的想法集中用很漂亮的话讲出来,有很多想象中的解决方案。郎咸平是个财务专家,不是一个经济专家。”
郎咸平在其书的序言中曾强调:我的理论“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为了激起所谓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而是警示国人,尤其是ZF和民族企业,彻底丢掉幻想,认清帝国主义的新本质,与之进行有效的竞争和合作。在当下全球化的时代,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不过,在经济学家陈志武看来,所谓阴谋论是“精神鸦片”,是思想上的偷懒,当物价上涨、房价上涨、国家贸易惨败的一些情况出现后,一些人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就推说是某个国家某个组织的阴谋。阴谋论会让民众觉得很过瘾,情绪上得到满足,但并不能找到一些帮助企业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知识。
迎合民意的根源在于“郎咸平”已经品牌化,而阴谋论可以名利双收
1、“郎咸平”已经明星化和品牌化运作,荣登作家富豪榜第6位
2004以后,“郎咸平财经工作室”成立,有专门的传播公司和工作室来对郎咸平的观点进行书籍、刊物、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全方位的包装。卖版权、著作权,收“出场费”,郎咸平财源滚滚。这种操作模式也与娱乐演艺界的明星包装模式并无二致。
明星化运作带来巨大的收益。在版税收入方面,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郎咸平以6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6位;在演讲收入方面,据《都市快报》报道,郎咸平的出场费每场已经高达15万元人民币左右。
当然,经济学者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取收益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学者过度商业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迎合民意和市场,最终影响到其独立性和外部评价。就此次郎咸平采访郭美美母女事件来说,尽管很多谣传经不起推敲,但有一点不容否认,那就是郎咸平从采访中获得更大的关注度(商业价值),只不过,采访后被网民质疑也许超出其本人的预估。
2、在中国,“阴谋论”向来比较有市场,可以让其提倡者名利双收
在中国图书出版领域,“阴谋论”向来都广受民间欢迎,同时也给作者本人带来巨大的收益。比如财经畅销书作家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系列图书,就是靠阴谋论获得广泛欢迎。对此,易凯国际资本CEO王冉干脆这样评价:“把这本书当作一部和欧美货币史相关的《达芬奇密码》故事或者好莱坞大片来看,可能比把它当成一部还原历史真相的警世之作更为合适。”
抛开“阴谋论”本身的是与非不谈,该书的确为作者宋鸿兵本人赢得了巨大的收益。据媒体报道,宋鸿兵因为《货币战争》系列而名声大噪,名气的提升直接带来的是身价的暴涨,出场费已经高达10万。在书籍发行方面,《货币战争1》至2007年年底,该书的发行量已经超过70万册,而至2009年7月,此书的发行量已经超过200万册。(网易财经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结语:在经济学界,郎咸平向来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过,作为独立的经济学者,不仅要避免成为既得利益者的附庸,同时也要避免过度迎合市场和民意。从这个意义上讲,郎咸平已经告别了曾经的“斗士”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