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2966 7
2011-08-11

一个研究生导师的肺腑之言

    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现在每周工作60小时,踏踏实实的60小时。阅读,实践,思考,讨论和请教,周而复始。其实这还不够用,因为我既要独立做这边自己的课题,还要协助各位完成你们的课题。 那么对你们的要求降低一些,每周50小时吧。希望是真实而有效率的50小时,思维和四肢都处于激活状态的50小时。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有什么不得了的,跟国外就不用比了,单就国内而言,北大、清华、中科院研究生的工作状态,比50小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能否认我们学生的天赋,但我们的天赋大约不会比北大、清华、中科院或者Stanford, Harvard, UC Berkeley的学生高很多。一周工作40小时或更少,我们拿什么去竞争? 上面说的比较抽象,那再给各位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请大家考虑: 现在你阅读一篇自己研究方向的英文文献,在字典帮助下,能否在3小时(研究生)或6小时(本科生)内完全读懂和理解? 现在你阅读一篇本领域的文献时,能否自然地联想起3篇以上相关的文献?  如果您还做不到,那就还没有跨入研究的门槛,还需加油。

读文献心得——突破定向思维

    通过这段时间阅读文献,自己慢慢的总结出了一点小小的心得,于是决定随时写下来,以便与广大虫友,特别是初涉科研的虫友们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在刚开始涉足文献时,我们多数人可能都会在潜意识里给自己的定位是:一篇文献读一遍,就够了。所以,当我们再看到该文献时,再想去读的动力就没有了。其实我们这正是陷入了一种定向思维。一种对我们不利的定向思维,因为读一遍是不可能把一篇文献的全部意思弄懂的。试想,如果我们没有形成这样的定向思维,我们就会每次读同一篇文献时,都会抱着好奇的眼光去读,那么肯定每次我们都会有新的发现,会有新的idea(因为你的见识也不一样了)。
  所以,我建议刚涉足文献的虫友们,在刚开始看一篇文献之前,一定打破那种定向思维,把读该篇文献的遍数的上限设为无穷。时间长了你就会养成时时都能用新奇的眼光来阅读文献。我最近就是这么做的,感觉收获真的很大,有的还不仅仅是在科研方面哦

面对电脑里乱糟糟的文献题目,教你个小窍门来快速了解哪篇文献是讲什么的

大家都有这个感受,每篇文献都能有一两点有用的东西。所以才能保存下来。但是时间长了,大家存储的文献多了,看见题目就不能快速知道你里面有什么知识了。
我的方法是,搞一个PPT。看完一篇论文之后将文章的借鉴之处写在PPT里。然后做个超链接,指向你看得那篇论文。这样每次浏览PPT之后就可以从想找的知识找到文章了。而超脱了文章题目的制约。
注意:1.一篇论文写一页PPT
2.以主题为文件夹,一个文件夹里放一个PPT。

如何获得好的idea

1、一定要大量地、仔细地,认真地阅读专业相关的文献,不要急于求成,有的老板让学生写综述前必须耐心看够500篇文献,并且英文文献占70%,近5年文献占60%以上,虽然是形式,但有利于好的idea产生.
2、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获得idea,学校是学术交流很重要的场所,不要错过好的报告和与知名专家交流的机会
3、总结你所感兴趣的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又很有意义的课题,作科研不像买衣服,一味追风赶时髦,只要你感兴趣,你用心去做,都会有回报的
4、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好的idea可能就隐藏在争论之中,你总结了,你就获得了
5、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会成为你的闪光点.
6 、耐的住寂寞和孤独,要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成功原来没有捷径!

今天下午听了一场很好、受益很多的报告。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薛其坤院士作的《个人成长的一点体会》。他高考虽说是他们中学的状元,考进了山东大学的光学学院读光学专业,毕业后在曲阜师范学院教书了三四年,然后准备考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生。他经受过两次考研的失利才最终考取。在读研的最初几年也是不太顺利,等到去了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后才算走上正轨。

在东北大学的有seven-eleven称号(即从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回)的实验室的七年中锻就了他勤奋、刻苦和认真的科研作风。
其实说来,成功并没有捷径可言,需要的只是热情+勤奋+认真。

1.做实验要精益求精,做到别人不能再超过你的程度,那就算做到位了。写文章、改文章要从每个单词到每个句子,再到每个段落和每个章节仔细推敲和修改。写完的论文要修改20次后再送给导师修改。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

2.听完一场报告和读完一篇论文后要能问speaker和author一个问题,同时问自己一个问题,要能用一句话概括报告和论文内容的卖点。
3.要有乐观的态度。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想想在地球的其他角落还有许多生活都吃不饱,和上不起学的人,我们在这么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下还有什么样的困难攻克不了,还有什么苦不能吃的呢。

大家,即有很大成就的人,他们种种的经历都告诉我们成功没有许多技巧可言,他们凭借的只是一股执着,一股不怕吃苦的勤奋,和一股认真的不能再认真的求学态度。也许每个人具体的经历提炼出来的经验不同,只要手中抓住一条“经验”,我们也可以象他们一样实现我们所要的成功理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8-11 16:08:16
写英文文章的体会

博士毕业了,期间发了一些英文论文,现在谈谈经验,希望能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
1
、平日里加强英语学习。我经常背新概念,第234册都比较熟了。首先听英语跟读,尽力模仿原声磁带,然后自己反复诵读,时间长了语感就有了,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发现一些用法别扭,基本可以确定有错误。
2
、多读、反复读自己领域里的文献,当然要美国人写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
、反复改,抑制自己的恶心感觉,强迫自己改,一句句的改,一段段的改,千万别想一天改完整篇文章,比如说今天上午就改这一段,直到满意为止,下午再改下一段。
与大家共勉!

科研的好习惯

1.思考的习惯.大多数的人没有这种习惯,或是只在实验室的时候思考.可是很多的有创造性的idea是在空闲的时候想到的.

2.乐观的习惯.有一些人是天生的乐天派,一些小事可以让他忘记很多的烦恼.做试验的时候有时侯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乐观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之一.

3.持之以恒的习惯.一些好的小的事情多坚持几次,就形成了好的习惯.

4.交朋友的习惯.多交一些朋友,很多原本很困难的事情会因为朋友的帮助迎刃而解,其实交朋友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可以了,比如说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实验室的一些小事上多帮助别人,多与人交流,心胸尽量开阔一些,请别人吃一下饭之类.

5.创新的习惯.很多人没有这种习惯,总是认为别人是如何如何了不起,平时看书,看文献也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别人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找准突破口,创新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哪怕是一点点的改进呢.

6.找到学科前沿的习惯.找一片篇最近发表的好文献仔细研读,根据参考文献找到这方面研究的前前后后,不难找到别人是如何作科研的和现在的难题之所在,别人解决不了的关键问题就是学科的前沿.

所有的习惯不是一次就能形成的,正如富兰克林所做的,一段时间内只注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当然过程有时候很痛苦,很难坚持.希望大家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关于文献整理

我想大家一定都用endnote等进行整理,那的确有用,我也在用,不过个人认为在各种专业软件流行的今天,作笔记还是十分必要的!
在我读研最开始的时候,听从了老板的话,看文献只是在PDF上进行标记,然后利用endnote进行管理,并且从来不打印(这一点是被迫的),很快就感觉看过的文献一点记忆都没有,收获很小,效果极差,我又不得不采用被人讥笑为80年代文献管理方法--记笔记!
经过摸索,找到了一个比较合理方便的套路:

1 文章名称
2
作者 单位
3
期刊
4
存在电脑上的位置(如:E\articles\carbonate
5
主要内容(或感兴趣、以后有可能用得上得观点、数据等),可以ABCD…..分条记录,那样得话,以后在看,很清楚,文章得主要内容就可以回忆起来!

至今我已经记录了大约3本,至少我感觉效果不错!
对于重要得文献我强烈建议大家打印出来! 那样效果会更好!!!
希望这点经验对大家文献得管理能有所帮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1 16:17:16
三流学校的青椒发表第一篇SCI论文的经验和感受

   先说说自己的基本情况,07年在国内一所985高校博士毕业,读博期间老板基本不闻不问,一切都靠自己学习和积累,忙活了十来篇文章,包括一些EI论文以后终于毕业。到省内一所三流学校任教,无关系无背景,也没有团队,只有一台计算机,一切全靠一个人打拼。

09年下半年开始写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首先写一个中文大纲,然后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组织英文。自己的英文水平尚可,所以自己组织语句,间或在GOOGLE和句酷例句网上搜索一些表达方式,力图使文章的表达更地道。2个月期间论文修改多次,都是自己一个人操作的,没有找翻译公司,一是没有经济实力,二是觉得隔行如隔山。修改论文都是一句一句的琢磨和优化,有时一周修改一遍,然后放置一周以后再进行新一轮修改。这样反复修改了56遍以后,准备投稿。

投稿时也不是很清楚什么期刊比较好,于是搜索相关的研究方向,然后研究各个期刊的内容、周期和投稿指南,最后选择了一个美国的IF2分多的月刊。0911月投稿,20102月收到大修通知。根据评审的意见,花费两个月时间进行修改,首先再次补充数据,充实内容,然后又一次从语言角度进行完善,最后逐条回答三个评审的问题,逐一解释和说明,于20104月中旬投出修改稿。

一直到20112月终于收到录用通知,也算大修后直接录用的。其后的一些手续虽然比较繁杂,不过心情很好,3月中旬左右就文章就上网了,7月初已经进入SCI数据库。

回顾这一年半以来的经历,有很多感悟。1)有梦想就行动,事情有时并不是那么难。作为一个单枪匹马的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科研上一直没有人指导,我也曾经认为SCI是遥不可及的。可事实是只要努力,还是可以实现的。2)文章写好以后要反复修改,从内容和语言上反复雕琢,才能力争尽善尽美,让审稿人少提尖锐的意见。3)投稿的期刊选择很重要,根据自己文章的内容和质量,选择合适的期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麻烦。4)在文章审理一定时间以后,可以适当写催稿信给期刊的主编,(在期刊网站上可以查到),但是在语句措辞上一定要委婉客气,其实对方也很能体会我们等待的心情。

上面写了这么多,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同时也祝福自己和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顺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1 16:19:14
这个必须要顶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1 16:46:28
都说的很实在,很实用,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1 16:52:15
纠结中,谢谢LZ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