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前因报考某校研究生,曾苦读了洪老的《中国金融史》,非常经典的一本书。今天看到《中国金融》上有他的一篇访谈,谈60年的治学之道,转载过来与大家分享。
作者:《中国金融》记者 魏革军
洪葭管,1921年1月出生,浙江鄞县人,上海市金融学会顾问、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交通银行咨询委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指导教师。洪葭管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金融史研究,共编著出版金融史书籍20余部,被誉为中国金融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此外,洪葭管先生还撰写了大量有关金融史和金融理论方面的文章,在金融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4年,洪葭管先生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记者:非常感谢洪老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作为中国金融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先生是如何与中国金融史学研究结缘的?
洪葭管:我正式从事中国金融史的研究和史料编写已近60年,工作单位始终是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所属单位。上世纪50年代初,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国家科委的有关科研规划要求,布置在北京的参事室担负收集、整理货币史料,在上海的合营银行金融研究委员会则担任金融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编纂。我作为金融研究委员会的副主任,具体负责主持这项工作,自此与金融史学研究结缘,也是我新的工作任务的开始。
研究工作对我是适宜的也是有吸引力的。新中国成立前,我一直在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供职。1941年我在该行上海总处稽核处做办事员。1943年,四明商业储蓄银行迁到抗战后方的重庆新成立总处,我被任命为会计科长,不久又任稽核兼会计科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改任四明商业储蓄银行重庆分行副理,1946年调任南京分行副理。其实当时我很不愿意直接做银行业务,宁愿做内部设计和管理事务。我有爱好读书的习惯,特别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和恩格斯的著作,这成为我适合搞研究工作的条件。恩格斯和鲁迅这两位伟大人物都没有显赫的学历和生世,他们的成功经历一直是我在金融研究领域中奋发自强、刻苦钻研的动力。
收集和整理金融史料,对我此后长期坚持研究工作自有莫大关系。1960年,我主编并作序的《上海钱庄史料》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这部长达68万字的著作,内容翔实,史料丰富,影响广泛,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上海金融史的重要参考书。编写《上海钱庄史料》的经历及其获得的成功,使我深信“厚积薄发”的道理,要写好史书必须先收集丰富史料。1960~1965年,我几乎每年都有一篇金融史方面的文章在素以选稿严格、文风严谨的上海《学术月刊》上发表。该刊编辑部还称我为“青年理论工作者”,其实我那时已经40多岁了。“文化大革命”中,我所在的机构被撤消,工作停顿。由于我那时还称不上“学术权威”,个人受到的冲击不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金融史研究工作重新布局。我重拾金融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这令我倍感兴奋。1977年,我到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阅摘旧政权中央银行、中国银行、财政部、四联总处等金融机构的档案资料,历时7个月,其间没有回过一次上海。这次摘录,一共获得500多万字的很有史料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为其后中国金融史的研究与著撰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9~1984年我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期间,曾赶上一次离休“末班车”机会。但我想到已经收集到的中央银行、金城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等史料尚未充分挖掘利用,于是决定放弃离休机会,继续努力工作。1987年1月人民银行总行评我为研究员;同年我开始担任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前后达18年之久。1994年国务院授予我“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我的学术生涯能够持续,还由于1990年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同志提议聘我为市政府参事,直到2001年81岁时我才回人民银行退休。此后,我虽然退休了,但金融史研究和撰写工作仍在继续。由于我还是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2005年起改任顾问)、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在新世纪里我依然承担着许多研究和编写任务。
记者:您的著述丰厚,反响热烈。在众多著作中,您最看重的是哪些?
洪葭管:我在60年学术生涯中,编撰出版的书籍共有20余本。出书最多的年份集中在两个时段:1989~1993年出了8本;2002~2009年也出了8本。
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93年出版的《中国金融史》。这是人民银行总行教育司受国家教委委托组织编写的高等院校金融类专业的统编教材。教育司请了几位高校教授、副教授担任有关各章的撰写人。我任该书的主编和总纂,我自己既是主要撰稿人,同时也花力气作了总纂。《中国金融史》包括古代金融篇2章、现代金融篇5章、当代金融篇2章,共40万字。此书出版后,不仅本科生用,一些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也用。复旦大学历史系几位博士生对我说,他们对此书已精读了两遍。有的大书店还把此书列为财经类考试必备材料。西南财大出版社重印了4次,远销海外,影响深远。如果说这本书是金融史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亦不为过。
2008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金融通史》,全书共分六卷,这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出版社共同努力的产物。我作为主编之一(实际上是执行主编),尽管分工负责撰写第四卷(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金融历史),但同时也为其余各卷做了许多编辑事务。此书大部分于2002年前出版,可是我撰写的第四卷拖延到2008年才出版,对此我很长时间都颇感内疚。其中的客观原因是我在上海市政府任参事,又担任上海金融学会副会长,还要为研究生讲课,不得不搞些现实金融问题的研究,以致耽误了这本书的撰写工作。不过,在我耽搁的数年间,《中国银行行史》、《交通银行史料》、《中央银行史料》等一些对我来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图书相继问世,同时海内外一批封闭的有关档案也陆续解禁,遂使《中国金融通史》第四卷的撰写有了较大便利,内容因而臻于丰富,立论亦得以接近允当。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近代上海金融市场》出版于1989年版。内容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标金市场和大条银市场等。此书最后还对近代上海金融市场历史发展若干问题加以阐释。此书面世之际,正值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渐入高潮,大家都在探索未来金融市场的模式和机制问题,这本反映旧中国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著作极受各方欢迎。记得此书出版后几天,上海市委、市政府于1989年12月2日就上海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在康平路会场开了一次专家座谈会。我是这次会议的中心发言者之一。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推掉其他公务前来主持和参加座谈会,当我把这本新著送给他时,他一看题目就说:“及时及时,我今晚就把它看完。”
1990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了我撰写的《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一书。此书书名很雅且内容扎实,内含19篇专论,可能是个人单独撰写并公开出版的金融史方面的第一本专著。此书出版后,有的院校把它作为中国金融史课程的重要辅导教材。
2004年出版的《20世纪的上海金融》,字数达52万字。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1901~1949年金融史事,下卷为1949~2000年金融史事。此书完整地讲述了上世纪上海金融业的变迁状况。此书出版时,正值各方热烈讨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之际,因此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记者:在新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研究民国时期的金融史,史料收集和取舍一定不容易吧?
洪葭管:你这一问确实让我回想起当年史料收集、整理、出版工作过程的甜酸苦辣。总的说来,尽管当时选题、出书的指导思想通常是要“厚今薄古”,但史书、史籍整理等还是有一定比例。大家也比较乐意承担这方面的任务,因为这比撰写专著可以少犯错误、少担风险。当然,冲击和困难还是难免的。例如,“大跃进”时并机构,“文化大革命”时期撤机构,改革开放后人员调动变化多,这些都对史料的收集整理造成了一定干扰。当然,收集整理史料是一件“苦差事”。我的感受是,面对浩瀚的历史资料,取舍要恰当,整理资料时要精心分类,编辑时要考虑如何搭框架。碰到原始资料有“反动”词句时,就用括号注明“原文如此”,在“编辑说明”或“凡例”中,也要交代清楚,请读者利用这些词句时加以注意。总之,编写史书要有一套规程,必须力求规范,既要尊重历史,也要顾及现实。
记者:先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造诣也为人称道,与许多学者不一样,您长期以来一直都置身金融业内,拥有丰富的金融实践经验。您能否结合自己的治学和工作经历,谈谈金融历史、金融理论、金融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
洪葭管:在我看来,金融历史、金融理论、金融实践三者之间是一种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搞研究、做学问,首先要认真学习并善于运用辩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其次要掌握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史料,透彻了解历史事件、人物、机构等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记叙历史事实,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了一定的理论修养,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就会比别人看得更清晰、更透彻,再辅以实践经验就容易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此所谓博古方能通今。在现实工作中,我们要多运用“古今中外法”,关注上下左右的关系,力求做到融会贯通。历史研究启迪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现实问题研究也会引发对历史问题新的思考。研究“古”的事情要联系到“今”,研究“今”的事情要追忆到“古”,这是基本的方法。提倡这种研究方法,就是要人们从整体角度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考察,以便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得到规律性的认识。
1981年初,中国金融学会在广州召开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全国性的货币理论研讨会。我接到通知后很快就写出两篇文章,一篇是讲人民币也要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另一篇是讲怎样认识和对待通货膨胀。时任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主持研讨会,一见面他就夸赞我写了两篇好文章。1981年4月,中国金融学会和上海市金融学会联合在无锡召开中央银行制度座谈会,我在较短时间里写出了《我国中央银行应是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统一平衡的执行者和研究者》,1981年第8期《金融研究》将其全文刊登。1985年第7期《金融研究》发表了我撰写的《关于建立国内资金市场的设想》,这可能是全国性专业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这类专题文章。1986年8月在长春召开的中国金融学会年会上,我提交的论文《实行分层金融调控,建立中央银行资金管辖行》被几位青年学者推崇为新论,文章中的部分构想,与后来1998年央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不谋而合。我的体会是,拥有金融史知识和金融实践经验,对现实金融中的改革问题的认识往往更有前瞻性。2010年初出版的《中国金融史十六讲》,也堪称三者结合运用的一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