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价格的比较、原因与启示
2011-8-11
摘要:中国出口价格不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显著偏低,而且产品的技术等级越高,价格差别就越大,这与近年来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显著改善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在于加工贸易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主体这一特殊性所致。如果排除加工贸易,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多年来没有明显增加,这导致中国出口价格一直居于世界低位,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随着中国劳动力短缺情形的逐步显现和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中国低成本的优势正逐步丧失,中国应利用过渡期尽快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强化产品定价的话语权,这对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出口价格,比较,原因,启示
一、引言
中国出口经过多年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规模已达世界第一,结构不断优化,与发达国家出口相似度逐渐接近。中国出口贸易中,机械类产品成为主要出口品,甚至电子类产品也已占据了很大比例,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技术复杂度不断攀升(杨汝岱、姚洋,2008)。而且,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无论是中国内资企业还是非内资企业的出口产品复杂度都要高于相同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Jarreau,Poncet,2010)。也就是说,中国对外贸易在“量”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后,中国对外贸易的“质”,即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是否也随着产品品质的提升而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出口产品价格进行分析,试图回答下列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相关国家(或经济体)相比,中国出口贸易的价格水平发生了何种变化?是否随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显著升级而得到相应的提高?最近10多年,中国出口产品价格是否向良性的趋势发展?从跨国角度看,中国出口价格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价格相比,是否具有特殊性?对于中国而言,如何从这些决定因素中寻找突破,解决中国出口的价格问题? 二、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对于中国出口价格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些学者研究出口价格与汇率波动的关系,侧重点在于汇率对出口价格影响的传递机制和影响程度。一些学者关注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值,即贸易条件问题。在国外学者中,Schott(2008)采用出口相似性指数以及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的产品数据,比较了中国和非OECD国家与OECD(经合组织)国家(不包括美国)的出口相似性和出口产品单位值,他发现绝大多数国家出口商品和OECD出口商品的总体相似度和它们的人均GDP(在取对数后)呈正向线性关系,但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和OECD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的相似度要显著高于中国人均GDP所对应的水平。它表明中国的出口并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出口领域,而是拓展到了发达国家的出口领域。同时,他发现,在同类商品中,出口商品的价格和出口国家的人均GDP呈正向线性关系。但中国的出口价格显著低于其人均GDP所对应的水平。 三、中国出口价格的跨国比较
(一)中美不同技术类型产品出口价格的跨国比较 我们按照Lall(2000)的技术等级划分标准,把出口制成品品分为以下几类:1.资源类制成品(resource-based manufactures,RB),包括两个小的分类,分别是农林制成品和矿物制成品;2.低技术制成品(Low technology),包括服装类产品和其他低技术产品,如陶器、简单的金属零件、家具、珠宝、玩具和塑料制品;3.中技术制成品(Medium technology),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汽车类产品,一部分是加工工业产品,如合成纤维、化工品和涂料、化肥、塑胶、金属、管子等,另外一部分是机械类产品,如发动机、汽车、轮船、手表等;4.高技术类产品(High technology),也包括两类,分别是电子产品和其他高技术产品如药品、航天产品、光学/测量仪器、照相机等。 我们把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和美国的同类出口产品相比较,发现不同技术类型的产品,价格的差异有天壤之别。资源类产品价格中美两国相差不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该类产品的出口价格基本围绕着美国价格上下波动;低技术制成品的价格则明显低于资源类产品,中国出口价格大约是美国同类产品价格的六成;而中技术类制成品的价格只有美国的两成,高技术类产品则更低,多数年份不足两成。 
一般来讲,影响出口商品价格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成本,二是产品品质,显然生产成本越高、产品品质越高,产品价格越高。中美两国出口价格相差悬殊,除了中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美国低之外,更多的可能是来源于产品品质的差别。由于低技术产品技术门槛低,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够比较容易地生产高品质的低技术产品,从而中美两国在该类产品上价格相差较小。对于高技术产品,技术门槛比较高,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大,中国生产高品质的高技术产品存在一定的困难,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基本上属同类产品中的低端品种,所以两国高技术产品价格相差悬殊。 (二)中国在美国市场上市场份额前20位产品价格的跨国比较及启示 具体地,我们按照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份额的大小排列出前20位出口产品,把这些产品的价格与美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高收入的经合组织(OECD)国家和低收入的墨西哥的出口价格相比较,可以对中国出口产品价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表1中,以中国在美国市场份额最大的334310(视听器材)类产品为例,表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视听器材价格是OECD国家同类产品的0.21和墨西哥的0.14。用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可以大致区别各个国家所出口的同类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绝大多数占据美国市场前列的产品出口价格都大大低于美国的其他贸易伙伴,包括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只有在劳动密集型的为数很少的几个产品(如315类,纺织、服装产品)上价格比其他国家高,也就是说,在纺织、服装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中国产品包括品质、技术含量等在内的综合指标可以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相抗衡。 
尽管中国出口产品以“低质低价”特色饱受诟病,但在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提高。以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中的334类产品为例,它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电子产品,中国的该类产品出口从2001年的2420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083亿美元,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从12%上升到37.2%①,也就是说,中国出口产品在价格没有明显上升的情况下,依靠出口数量的增加获得了出口贸易额的大幅增长和市场占有率的明显提高。这种主要依靠投入廉价劳动力以及大量的能源来实现的低价贸易增长模式,随着中国劳动力短缺情形的逐步显现和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是不可持续的,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三)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价格的跨国比较 美国、经合组织等国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国家,中国出口价格与其相比总体偏低恐在人们意料之中,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近邻——东南亚国家相比,出口价格是否会有较大的提升? 
从表2我们惊讶地发现,中国出口价格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显著偏低,甚至低于人均GDP不如我国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仅比越南的出口产品价格稍高。Schott(2008)曾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同类商品中,出口商品的价格和出口国家的人均GDP呈正向线性关系。显然,中国是一个例外,中国的出口价格显著低于其人均GDP所对应的水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出口价格具有如此特殊性? 四、中国出口价格的变动趋势及其特殊性分析
从1990年到2006年,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表现为低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下降和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上升,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由1990年的7%的比重上升到2006年的35%,增长幅度最大。中、高技术产品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的主力,占中国出口比重的58%。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说价格是产品的品质或者说技术含量的反映,那么中国出口价格应当随着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自身应有一个较大程度的提高,而实际上中国出口价格指数走势却大相径庭。 
实际上,这是由于中国出口贸易的特殊性所致——加工贸易占据中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尤其在高技术产品出口领域。中国出口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含量有显著提高,但是这些提高几乎都源于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关系不大。(Amiti and Freund,2010)。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是跨国公司将高技术产品的低附加值或低技术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中国通过进口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经过简单的加工和装配,然后出口高技术复杂度的最终产品。加工贸易的存在引起了对中国出口产品技术结构的高估,如果剔除加工贸易,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技能含量(Skill content)基本没有变化。所以,中国出口产品保持在低价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结论与对策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不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都显著偏低,近年来中国贸易额的大幅增长正是来源于低价格所带来的贸易数量的增长。从长期看,这种依靠投入廉价劳动力以及大量的能源来实现的低价贸易增长模式将是不可持续的,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随着中国劳动力短缺情形的逐步显现和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中国低成本的优势正逐步丧失,所以,中国应当考虑自身能够维持低成本优势的时间问题,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强化产品定价的话语权,最终形成依靠品质创新带动贸易增长的良性发展模式,这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山东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加快我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性研究”(09CJGZ51)的阶段性成果。
①Lawrence Edwards,Robert Z.Lawrence:Do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pete Head To Head In High-Tech?NBER Working Paper 16105,2010.
参考文献: 杨汝岱、姚洋,《有限赶超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8.8。 许斌,《技术升级与中国出口竞争力》,《国际经济评论》,2008.3。 Lawrence Edwards,Robert Z.Lawrence:Do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pete Head To Head in High-Tech?NBER Working Paper 16105,2010. Schott,Peter K:The Relative Sophistication of Chinese Exports[J].Economic Policy,2008(23):5-49. Mary Amiti,Caroline Freund:An Anatomy of China’s Export Growth[C].Working Pape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2008.
作者:山东政法学院商学院 殷秀玲 来源:《中国物价》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