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有”公仪休者,鲁国博士也,以高等为鲁相。” 秦朝时,博士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到了唐朝,把对某一种职业有专门精通的人称之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而宋朝,则对服务性行业的服务员也称为”博士”。据《封氏闻见记》”饮茶”条记载:”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秦始皇时代,由于独裁残暴,引发了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农民军攻城占府,消息传到了皇宫里,荒淫无能的秦二世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众皆奏说,应该赶快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可是唯独叔孙通这个人发现皇帝脸色不悦,于是便见风使舵低声恭维地说,皇帝英明,仁爱四方,威严可敬,那些犯上作乱者成不了什么气候,这事何必惊动皇上呢?皇帝听了叔孙通的话,更加狂妄高傲起来,把提建议的人抓起来,而对叔孙通大加奖赏,并晋升他为”博士官”。如今,”博士”指获得高级学位的学术性高级人才。
通常情况下,读博士需要参加博士入学考试。与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不同的是,博士入学考试并非全国统一,例如你想读博导张三的博士,只用参加他们学校规定的考试即可,试卷命题的自主性比较高。博士考试是人生中的最高一层考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学历上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前段时间忙于研究生毕业手续的办理,不时的有人问起为什么我不考博士,实际上这个问题不是一句半句话能够说的明白,个中原由自己知道。
当然不是担心考不上。你想,象我们这样工作了几年之后仍能不费力的考上研究生,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具有较高的考试能力——这里我不能说自己具有真正与学历相匹配的能力。可以说,考试对于我们来说是轻松的,不存在有那种笔试能够轻易把我们打败。
那为什么不去考一下呢?
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在于个人的追求。我接触的第一个博士是我研究生时的导师,名牌大学博士出身,现在身兼ZF官员和教授两种角色。坦白的说,我的导师从贫苦出身,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成这样,也绝对算是功成名就,而所获得的角色也确实配的上他背后付出的种种努力,这从他面对世事的坦然心态中可见一斑。但是有一点我为他感到可惜的是,可能是在学校里呆了太长时间的缘故,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够。当然,这话从我这里说出来未免带有偏见,毕竟他比我年长、经验比我多、学历比我高、更比我级别高。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作出这样的结论,就要归结到我对周围的观察能力上,因为据我观察,跟他年龄相仿的、级别差不多的都有着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有时也叫八面玲珑、办事能力罢。人吧都有一个弱点,就是你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强大的自信心之后,非常容易把这种自信扩张,有时候是没有任何感觉的就把它延伸到了其他的领域;而这种膨胀到别人领域里的自信在别人的眼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自负、骄傲。而几乎所有的人都痛恨那种自傲的人,即使你在自己的领域里也要谦逊做人,这就是规则。我的导师呢,他没有理由不自信,没有理由不抱有更高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他的那些同僚们远没有象他那样的学历,粗口成章,素质地下,有的根本就是文盲,这样以来导师自然没有办法融入其中了,长久以往,要么自己被同化,要么自己看不起对方。象导师这样的人怎么都不可能被同化,那只有一种结果,彼此不屑对方。在社会里混,靠学历不行,得靠在其中如鱼得水的能力,有了学历不一定就能玩的过人家,所以啊,前途不是很妙。
大凡书生们都有一个缺点——在他们自己看来是优点的东西,那就是想当然。比如,我有文凭有能力为什么让我落选?我什么手续都有,为什么还不给我办理?等等等等。他们往往忘了社会运行并不单单依靠规则、制度,一切按照规章办事并不适合我们正常的社会主义生活,你要追求那些东西,对不起,你去美国吧。我一研究生同学今年参加了某校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对方只招收5名同学,他考了第5名。这家伙就认为人家一定要招他,所以只是象征性的去看望了博导,结果落选。其实我们都不喜欢送礼,不到关键时候谁也拉不下那个自尊心。但问题是你为什么非得把那行为想成送礼呢?如果导师喜欢喝酒,你给他拿瓶茅台五粮这很正常,他要喜欢收藏你完全可以送他一件平常文物,不是别人买不起,只是人家没有时间去买,这个跑腿的活儿还得导师亲自去弄?同时见导师是一种艺术行为,你大可之前修剪一下鼻毛整理一下头发,非得到时候给导师一个不好的印象甚至把导师恶心死才罢休?你以为你是一块玉,别人就应该主动为你清洗身上的污垢?只是现在玉多了去了,你就是闪闪发亮别人也不见得会弯下腰去捡,更别说你是一块有点污垢的玉了。
有时候我觉得学生是要学习的,学习一切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法,而一旦拘泥于课本,那就是太不值得了。我另一个上研究生的同学,跟我关系不错。有一次跟我导师的一个朋友吃饭,我的这位同学吃饭时嘴里发出的“叭、叭”的响声让人不由的产生鄙视,这是最起码的礼仪啊,让导师因为我们而丢脸实在是我们作学生的不应该。也难怪,我的这位同学学习非常好,只是因为必修课上没有礼仪培训。
研究生们办事不成熟也是有情可原的,毕竟从来没有出过校门,哪来的适应性?所以更可悲的事情就出来了,他们攻读博士继续接受教育,仍然没有踏出校园。试想,博士毕业就30岁左右了还是那么的不成熟,这一生怎么办呢?成长于校园的人格和个性怎么都会不同于接受了太多社会磨练的那种个性,两者之间必有摩擦。
有人可能会说,怎么有些博士们都是牛气的不得了,各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呢?错了,这样的说法大错特错。其实那种博士是假博士,或者说是非真正的博士,他们往往是那些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在有了金钱有了足够的社会实践之后再去读的博士,这种层次上的研究也好、作学问也罢,都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试想,让那些没有真正实践的学生一味的去研究能有什么结果呢?他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需要研究什么没必要研究。现在的经济学博士可谓一抓一大把,可是对于如今的房地产形势,哪个能够有理有据的说出个一二三出来?说白了,大家都是混的,这个时候哪个幸运儿碰巧研究出了一个新的项目一个新的发现,那么那些假博士们就要出动了,运用一些技巧和金钱把研究过程据为己有是再正常不过了。不是有一句话说的是:那些出名的都不是真正搞学问的。再说了,想韩国黄禹锡克隆造假和中国陈进龙芯造假等等事件,莫不是有这类假博士完成。说白了,现在的社会风气,有谁能够专心致志的搞研究?谁不是想尽一切办法弄钱花的心态?君不见现在流行的“会议腐败“,”论坛腐败“都是由这些学者牵头,愚弄国家和人民。
但是以后机会合适了我还是要读博士的,不是全日制的那种,是那种掏钱读的单证博士。我以前就参加过一个这样的博士班,在这样的学习班,关系倒显得简单了许多:大家抱着结交朋友的心态来到这里,每个人都功成名就、颇有实力,生活于他们而言是快乐着和寻找进一步快乐的一种过程,故此大家更喜欢以方便别人为手段的方便自己,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更加注重于扩大交际圈并享受这个新的圈子。在大家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相处也就容易了,可以想象,以后他们的生活也会因为这样一次机会而更加平坦顺畅。坦白的说,这也是我的想法,更是我上博士的方式,对我而言,我不想成为书生,我只想通过当学生这种方式更好的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去,无论能否自己的理想,都会得到良心上的安慰,毕竟我努力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d89e8010003wd.html原文出处,作者非李,偶然看了作者的文章,觉得说的不无道理,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