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声誉战略与营销管理(下)
2011-8-16
    企业的声誉管理体系需要从市场观念、组织职能、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管理者及员工都必须认识到企业声誉与企业生存、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企业声誉管理缺位随时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高度重视和营造企业的良好声誉与口碑效应,建立一套可以有效维护企业声誉的预警机制及快速应对策略,并将之作为企业的战略任务来对待。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声誉管理还停留在自发阶段。综观诸多声誉危机案例,一些企业之所以在遭遇声誉危机事件之后反应迟钝,缺乏快速应对之策,或者只知喊冤叫屈,方法失当而使企业陷于被动,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缺乏声誉危机意识、缺乏声誉制度保障与声誉预警机制的表现。不少企业还停留在“声誉管理等于公共关系”的认识水平上,只是把声誉管理视为企业的一个部门职能而没有上升到公司战略来对待,因此往往缺乏在组织上、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声誉管理和公共关系的职能都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能动地处理好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但公共关系的实质在于沟通,声誉管理的实质在于决策,尽管声誉管理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手段来实现。同时,企业的公共关系活动主要发生在企业与环境的交界面上,由于公关部的职能特性而常常被人们戏称为企业的“救火队”,有时企业公关还难脱耍弄手段之嫌。而声誉管理则贯穿于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之中,比起公共关系,声誉管理具有更丰富的管理内涵和更宽阔的表现空间,因而也理应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更高的战略地位。在当今,随着市场的全球化,企业必将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市场竞争,那种认为企业可以独居一隅自得其财的观点是十分狭隘的。因此,中国企业急需建设以声誉管理、声誉形象为导向的企业制度、文化,以及建立声誉危机预警机制,强化危机管理,更有效地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
    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声誉而产生的企业危机事件越来越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著名企业因声誉危机而倒下。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美国《危机管理》一书的作者菲克普曾经对《财富》杂志排名前500强的大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进行过一次专门调查,资料显示,80%的被调查者认为,现代企业面对危机就如同人们必然面对死亡一样,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其中有14%的人承认曾经受到过严重危机的挑战。
    近年来,声誉危机事件频发,包括很多世界知名品牌也未能幸免。这些声誉事件说明跨国公司还缺乏对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对中国消费者所独有的民族主义与经济爱国感情的了解,也反映出跨国公司针对中国市场的声誉危机预警机制的不完善。跨国公司尚且如此,中国本土企业所面临的声誉预警与声誉管理就更加缺位了。
    2007年6月19日在甘肃金塔县发生了全国首例手机电池爆炸致死人事件,作为问题手机的制造商——摩托罗拉未能在第一时间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事发大约10天之后,以推卸事件责任为出发点,将这起爆炸事件的责任归结到了手机电池身上,同时在没有权威证据的前提下,宣称爆炸元凶非摩托罗拉原装电池,使得主要原因在于用户在高温条件下错误用机导致的爆炸事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摩托罗拉一时成为众矢之的,并给自己戴上了推卸事件责任的帽子。实际上,意外事件的发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事企业不能正视问题的存在,并迅速果断地作出声誉危机决策,对可能进一步危及企业品牌形象的负面事件进行化解。可见,即便是跨国公司,在声誉管理上也照样存在漏洞。特别是面临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消费者尚缺乏足够理性,动辄以消费手段行经济爱国之举的今天,跨国公司应更加谨慎。在这方面,发生在2008年春天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可谓典型案例。
    2008年4月因北京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受挫,此后酿出了全国网民抵制家乐福事件。一些热血网民的倡议得到了广大网民的支持,网民的呼吁和抵制使家乐福经营受到了明显影响。一方面家乐福努力澄清资助“藏独”传言,另一方面即便家乐福认为是出于正常的“五一”促销活动的预先安排,但仍被网民指为家乐福是企图通过“五一”促销活动来瓦解网民的抵抗情绪。5月1日,在形势的逼迫下,家乐福被迫临时取消促销活动。可见,企业的危机处理,还必须以尊重民族情感为前提,否则再纯粹的商业举措都有可能成为民族主义和现实政治的牺牲品。
    在当今,企业更应该懂得如何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建立和积累自己的声誉资产,从名列“全美100名最佳企业公民”的惠普公司在声誉资产的投资可见一斑。惠普公司有非常系统的制度规定,把企业公民责任上升到惠普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并把它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部分。为了兑现对社会的承诺,惠普公司鼓励员工为社区建设出钱出力。在美国,惠普的员工每个月要花4小时为社区学校或非营利组织工作,公司照常为员工发工资。为了节省能源,惠普公司甚至鼓励员工在家里工作。通讯的发展节约了能源和原料,给公司带来了可以衡量的财务收益,减少了驾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减少废气排放、缓解了交通拥堵等。
    与企业声誉资产建设紧密相连的是,企业还必须注重对企业家声誉资产的积累。企业家声誉是社会对企业家能力、经营业绩、公众关系以及履行承诺契约水平和社会地位的评价。从理论上讲,法律和声誉是维持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在任何一个社会,靠法律来解决问题总是有限的。与法律相比,声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机制,市场经济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而这个秩序是建立在良好的声誉机制之上的,而声誉机制的建立既需要一定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障,也需要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道德约束机制。
    据世界经济论坛与福莱国际传播公司对132家世界领先的跨国公司的联合调查显示:企业声誉超过财务业绩成为衡量企业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另一项对欧洲、亚洲、北美洲首席执行官的调查显示:公司声誉是全球范围的首席执行官们越来越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首席执行官们越来越倾向于从战略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学者们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经历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和品牌竞争之后,当今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声誉竞争。
    企业声誉竞争与市场营销
    近年来,发生在中国的企业声誉事件可谓数不胜数。仅仅发生在乳制品行业的一系列声誉危机事件,就可谓接二连三。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声誉预警机制,如何正确对待可能遭遇的声誉事件,及时修复和弥补企业的声誉损失,积极化解声誉危机,避免企业遭遇更大损失,这些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企业的面前。
    从国内企业的声誉危机事件来看,虽然问题主要出在产品质量等供应链环节,但客观来看,声誉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企业的营销观念。毫无疑义,营销是企业利润的核心来源,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营销是企业最富于创造精神,也是最容易滥用手段的行业。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决定了企业通过营销所获取的市场空间及企业利润都是无比丰厚的。只有大市场才能造就大企业,一些在认识上超前的企业纷纷通过营销而迅速做大,这的确是中国市场少有的现象,海尔、美的、格兰仕、娃哈哈、伊利、蒙牛等均是例证。特别是乳制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企业常常陷入声誉危机,一方面体现出企业在经营理念上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企业营销伦理的缺失,营销手段的滥用,包括对营销概念的炒作,往往使企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如近年来不断爆出的金龙鱼与鲁花之争,金龙鱼与福临门之争等,都使我们看到,即便是大企业,也常常陷入因概念炒作而引起的声誉危机。而化妆品行业的概念营销与市场炒作就更加离谱,早些时候如2005年SK-II风波就是典型案例,而如今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市场,诸如产品内含丰富的“天然润白精华”、“ 活性保湿因子”、“植物草本精华”等扑朔迷离的“专利元素”产品随处可见。
    近几年来,企业越来越钟情于对产品的概念炒作,其概念大战、广告大战铺天盖地,很多低劣的营销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既是对营销这门科学的亵渎,也是对销售这门艺术的糟蹋。营销界对概念的痴迷,反映了市场的需求。曾几何时,面对消费者心理的不成熟,惨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大量同质化商品的滞销,从而也引发了企业对“点子大王”的追捧。知识经济的一大功劳在于,一方面它不断加速消费者的分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快消费者的成熟。随着社会消费环境的变化,概念营销越来越遭到市场的诟病。概念营销源于市场差异化的需要,在新的市场条件下,顾客的差异化首先对产品的差异化提出了要求,而产品的差异化是由一系列要素串联的,包括价格定位、渠道终端、促销策略、沟通方式等,这是最基本的差异化诉求。随着消费者分层的加速,特别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顾客或者对让渡价值更加敏感,或者对产品的附加价值更加关注。于是,差异化竞争也随之不断升级,功能差异化、品味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企业形象差异化、文化背景差异化、产地国别差异化等,这一系列竞争要素构成了一条更粗、更长的差异化市场链条。然而,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于占有消费者心智,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让消费者记住你,你才有价值。再好的产品,如果你沉沦在人云亦云中被五花八门的营销概念所淹没,你的产品也就被淹没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了。
    对市场而言,无论是理性诉求,还是感性诉求,这些差异化的本质都需要用一个核心的概念来表达。这个概念既要准确生动,能夺市场之神韵,又要雅俗共赏,不失科技之圭臬。很多企业善于把营销概念当做炒作由头,似乎只要概念出新猎奇,能打动消费者的疲劳神经,就是营销的至高境界。因此,概念营销常常在利益的驱动下走火入魔,包括什么名字洋化就取什么名字,什么概念诱人就卖什么概念。在市场中,越是找不到差异化优势的产品,越是缺乏顾客信赖的产品,就越喜欢玩概念。低层次的做法往往是捏造几个英文单词来做所谓的“稀有成分”,杜撰几名“科学家”来“发明”产品。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及市场管理的规范,企业的概念营销正在由低层次的功能概念向高层次的科技概念升级,“基因技术”、“生物技术”大行其道,你越不明白的概念,说明它的科技含量越高,使用效果越好,营养价值越丰富……这些都是当前概念营销的歧路,也往往成为引发企业声誉危机的导火索。
    当然,营造一个好的概念来加强与市场沟通,强化消费者的认知,这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概念营销的本身既要准确反映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欲望,又要如实传达产品的真实成分与内涵。试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求概念创新,与众不同,只是营销策略的第一步。接下来,对企业更大的考验是能否将概念价值转化为顾客价值,这将在根本上决定企业营销的成败。顾客价值是顾客满意的基础,是建立顾客忠诚度的保障。消费者在达成购买之后,对企业所提供的顾客价值会形成特定感知,只有当顾客的感知价值超过其预先的期望,顾客才会产生满意,顾客价值也才会被认同。否则,不管企业采用何种营销组合策略,只要不能起到增加顾客价值的作用,其营销都将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企业的各项营销活动,包括最初的概念研发和市场创意,都必须切合消费者心理,只有从顾客的核心利益出发,从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效用出发,最终才可能将概念价值转化为顾客价值。
    但是,任何顾客价值的创造都不是企业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和孤立行为,它是企业与外部环境反复沟通和深入互动的结果。从更高层次来看,企业声誉战略的核心思想往往反映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上,或者说,企业的营销战略如何有效地贯彻和体现企业的声誉战略,就成为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竞争制胜的重要条件。一家声誉良好的企业是与其优秀的营销文化紧密相连的,缺乏优秀的营销文化的企业绝不会有良好的声誉。说企业声誉与企业营销管理是紧密相连的,原因在于市场营销是企业与消费者及社会最重要的交界面,企业声誉、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等柔性竞争要素只有通过营销等重要的市场手段及实体要素来实施才更加有效。营销的本身,也无不体现着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思想、社会责任等一系列市场观念与意识形态。如果企业没有正确的价值排序,没有科学的制度安排,没有优秀的营销文化,也就无法积累良好的声誉资本。所以,建设良好的企业声誉,实施企业的声誉战略,预防企业的声誉危机,必须从市场营销抓起。
    当网络民意甚至动辄可以将一个企业毁于一旦之时,企业已经不能再简单地重复建立在有形产品基础上的管理要素和方法,必须及时进行战略创新和模式创新,努力使自己的经营活动“赤裸化”、“透明化”。
    声誉管理和公共关系的职能都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能动地处理好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但公共关系的实质在于沟通,声誉管理的实质在于决策,尽管声誉管理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手段来实现。
    从更高层次来看,企业声誉战略的核心思想往往反映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上,或者说,企业的营销战略如何有效地贯彻和体现企业的声誉战略,就成为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竞争制胜的重要条件。
作者:鲁培康 来源:《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