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进而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岗位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金融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必须是系统掌握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等高素质、高技能的金融从业人员,对金融实务有全面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教育部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定义,也是其大力推出金融专业硕士MF的宗旨。
很多人十分看好金融专业硕士的发展前景,理由大概如下:
1、 国家十分重视加之金融业未来美好的前景,金融专业硕士必定大有作为
2、 会计硕士和法律硕士就业良好,或许能作为MF未来表现的参照
3、 学术硕士大面积缩招,最终市场只能接受专业硕士
理由看似合理,可是这不是一个合格的金融从业者应有的逻辑。而对于一个高级金融从业人员,没有深厚的理论涵养难以在金融市场立足(商业银行除外,你会吹拉弹唱就行)。
工作以来我一直有买书和读书的习惯,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希法亭的《金融资本》、各种经典版本的《宏观经济学》、HULL的《赫尔,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品》、ROSS的《公司理财》、布雷利的《公司财务原理》、STULZ的《风险管理和衍生品》、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梯若尔的《公司金融理论》,以及诸多财经类经典书籍。很多书读了一些但是理解不是很深刻,有些理论涉及到稍微艰深一点数学没法彻底弄透。我想有机会读研一定要把这些书读懂读透,因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金融高级人才这些可是学习的底线和最基本的要求。
去年了解到复旦大学推出了基金管理方向的学术硕士,其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的课程设置,一方面能够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并且又紧密连接资本市场的运作。适逢伟大的教育部推出专业硕士,复旦计划将基金管理划入金融硕士名下,学制也要改为两年。稍微有些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把它看成其未来发展的利好消息。两年时间能够干什么?一年半生不熟的理论学习后就急忙忙的去实习,尤其是对于跨专业的人来说尤为不利。你会什么?你懂得什么?你有什么底气?你有什么能力?
教育部说金融高级人才“必须是系统掌握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等高素质、高技能的金融从业人员,对金融实务有全面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问,不经充足时间的理论学习和训练,不经过自己思维的发酵和凝练,不和伟大的脑袋进行激情的碰撞,不建立一套属于自己风险哲学,不洞悉金融价值的创造,不熟稔公司的治理和商业规则,你有什么底气和家底说自己是金融人才?
有人说金融专业硕士面向就业,其案例教学能够符合实际要求。我阅读了教育部关于MF教育指导方案和很多学校(包括上财、南开、人大、浙大等)的金融专业硕士的课程,其本质上就是将本科课程重温一遍,再辅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那是金融EMBA才应有模式!!请不要把广大学子当成试验品和教育部某些领导进身之阶的礼品!!
有人说华尔街上每个交易员的手里都拿着一本HULL的《赫尔,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品》,可到时候我们的金融高级人才都是人手一本姜波克的《国际金融》和张亦春的《金融市场学》!!很多人人为数学没有用,对于有些学校的金融专硕不考数学,竟有很多同学赞成附和,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无甚用处,我想对于对于那些把进银行或是成为一个财务会计人员作为自己职业目标的人来说,掌握好初中数学和简单的代数运算就够了。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到底能够堕落到什么程度,我们莘莘学子对自身的要求能够放松到什么地步,我们莘莘学子对自身的目标能够降低到什么高度?
高级金融人才确实是稀缺的,可是金融行业永远不缺人才;就算到时候毕业生都成了金融专业硕士,投行和券商也不会降低自己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