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1080 2
2011-08-18

昨天中国科学院通过媒体公布了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此前呼声颇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的意外出局,一时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按理说,从最初314人的有效候选人一下锐减为145人,淘汰过半,某一个人的出局实在正常不过。但17日一大早,科学网上“饶毅出局”的消息迅速扩散,为其“鸣不平”的博客文章甚至占据了网站首页显著位置。饶毅本人“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百字博文一个上午点击量也逼近2万。这是历次院士增选中罕见的现象。

以往的院士评选中,人们喜欢揪哪些“不合适人选”的辫子,往往对一些高官、高管和学界名人候选院士进行质疑和批评。如果说,这是对院士评选制度公信力的挑战,那么人们对饶毅的出局抱憾,冲击的则是整个中国科学共同体的公信力。

选院士本是科学家们自己“排座座、抢板凳”的游戏,引得全社会广泛关注已属不正常,而一个科学家在竞争中被淘汰竟然引发舆论反弹,尤其不正常。院士评选有严格的学术标准和规范的程序,在学术共同体内,强者上、弱者下。饶毅之被淘汰,或许是因为相比之下条件尚不“达标”。但为什么人们总会怀疑一切“意外”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不可明说的原因?

饶毅是海内外知名的神经科学家,回国前已经成就不菲,在美国学界也颇得盛名。与和他同期归国的其他几位优秀科学家不同,他是喜欢在媒体上讲话的知识分子,也是当年在国外著名学术刊物上撰文批评中国科研制度的三位作者之一,平常也喜欢在网络上撰文评议中国科学界的问题。

这样的“背景”,大概给一些替饶毅鸣不平者留下了猜测的空间。他们认为,是因饶毅平素“不合作”的态度导致他落选,在他们眼里饶毅成了科学共同体排斥和打压异己的受害者。

我当然宁愿相信是饶毅碰到了高手,他所要竞争的学部里优秀的候选人太多。但中国的科学家相互倾轧、排斥异己的现象并不鲜见,院士评选饱受诟病、项目评审学霸横行也是事实,这样的现实难免不让人产生种种猜想;尤其院士附着的种种盛名和光环,让这个本该纯粹的学术荣誉背负了太多的利益筹码。院士竞选早已不是单凭一个“品学优秀”就可成功。

一位科学网网友撰文称:“饶毅的学术水平是公认的,对国内科研学术体制的看法也是准确中肯的,但他并不能适应国内的体制。” 国内的体制什么样?似乎人人都有感受,却又难以准确形容。我们不必为饶毅叫屈,但不能忽视一个常识:如果科学研究不能实现民主,科学界不能坚守真理至上的原则,那么学术共同体的公信将无从谈起。一个缺乏公信和口碑的科学界,你敢想象它的未来吗?(17日为《人民日报》作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8-18 15:32:27
关注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9 08:53:57
悲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