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篇 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 九日: 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 故曰重阳。 忆: 惦念。 山东: 王维迁居于蒲县(今
山西永济), 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 所以称山东。
异乡: 他乡、 外乡。 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 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 一种香草, 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篇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 每逢佳节到来就便加倍思亲。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日都在登高, 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
篇 3: 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拘束他乡作客, 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 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解释
九月 九日: 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 故曰重阳。 忆: 惦念。 山东: 王维迁居于蒲县(今
山西永济县), 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 所以称山东。
异乡: 他乡、 外乡。 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 美妙的节日。
登高: 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 一种香草, 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载于《全唐诗》 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讨论
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 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
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特别讲究的山水诗不同, 这首抒情小诗写得特别朴实。
但千百年来, 人们在作客他乡的状况下读这首诗, 却都剧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气。这种力气,
首先来自它的朴质、 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 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
了一个“独”、 两个“异”字, 可见诗人在外剧烈的异地作客之感, 在外越是孤独, 诗人对家乡
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剧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 交通闭塞, 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地
域之间的往来较少, 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 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 自然感到生疏而孤独。 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
在异乡, 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假如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剧烈, 那么, 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
亲人们团聚的日子, 大家在一起畅谈欢乐, 而现在呢, 诗人只身客居异地, 在代表团聚的节
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 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妙回忆, 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
限的思乡之情, 并且越想越思念, 以致于一发不行整理。 这句写得自然质朴, 如娓娓道来,
也写出了很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实感受, 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 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 而是直插核心, 迅即形成高
潮, 消失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 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 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