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随笔(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
焕发出活力, 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 令人欣喜, 叫人振奋。 但是在教学实
践中, 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 与《语文课程标准》 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
貌合神离, 徒有形式, 没有实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 过去语文课上, 教师把课
文条分缕析, 弄得支离破碎, 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 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
撞、 心灵的触动、 情感的陶冶、 审美的熏陶。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
分的发挥, 所以, 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
因素放在教学目 标的突出地位, 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 充分展示语文自 身的
无穷魅力, 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应
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 是高
度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 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 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
新,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 有不少老师认为,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
革是在削弱基础, 淡化知识。 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 但对字词句等基
础知识教学, 几乎没有提及, 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 过时, 平时教
学不重视了 , 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 的“添头”。 课堂教学热热闹闹, 教
学形式变化多样, 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 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 欣赏不到
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 没有了必要的训练, 缺少了必要的积累, 短短
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试想, 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 不会
写, 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 病句连篇, 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 也是难以表达出来
的。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 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 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
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 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
培养。 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