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摘取中国金融中心桂冠 
 作者:胡祖六(Fred Hu) 2006年10月27日 星期五 近
  
年来,香港和上海之间为时已久的手足之争已愈演愈烈。这两座城市为摘得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桂冠而你争我夺。但到目前为止,是谁占到了上风呢?答案无疑是:香港。
 然而,就在不久前,一些评论人士将资金押注于上海,同时为香港唱起了挽歌。诚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香港遭遇了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经历了一段艰难岁月;而上海却继续享受着长时间的繁荣,亮闪闪的摩天大楼和现代高架公路拔地而起,其速度之快,令人感到晕眩。
 然而,尽管有着动力超强的经济、庞大的国内储蓄、前所未有的财富创造速度,以及几乎漫无边际的腹地,上海仍未能赶上香港。相反,它与香港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
   
 
 
 
以股市为例。处于初创阶段的上海股市,在过去5年中经历了急剧的波动。2001年6月,在投机狂潮和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上海A股指数飙升至2338点的峰值水平,但随后急转直下,步入了漫长的熊市,截至2005年年中,上海股市市值损失了半数以上。
 会计、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较低的透明度,以及非流通股方面的政策僵化,打击了投资者信心。虽然上海股市近来显示出复苏的迹象,但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依旧存在。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根本性改革举措,需要经过很长时间,人们才能看到一个充满活力、运转良好的股市出现。
 上海股市市值为4600亿美元,与香港逾1.33万亿美元的市值相比,仍相形见绌。尽管明显存在政治方面的压力,迫使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Shanghai Stock Exchange)上市,但香港仍是最佳质地、最大规模中国企业的首选上市地点,目前已吸引了350家公司在此上市。近来数起超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就足以证明香港有能力处理规模巨大、操作复杂的证券发行。工行创纪录的IPO规模,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全球首选筹资市场之一的地位。
 庞大的基金管理行业是维系香港股市成功的因素之一。香港吸引了很多国际资产管理公司来此开展业务。在香港,管理下的资产规模已达到5800亿美元,而上海仅为220亿美元。相对于仍以散户为主导的上海股市,香港完备的投资者基础,使其获得了一个明显的优势。
 由于未能进行养老金改革,使中国国内基金管理行业的缓慢发展状况有所恶化。与该国其它地区一样,上海也尚未建立动用储蓄资金,并能获得较高回报的养老金体系,以应对人口迅速老龄化的需求。不幸的是,一起将上海市社保基金卷入其中的丑闻,可能会进一步削弱政府对于养老金改革的兴趣。
 对比两地银行业,也会得出一个非常相似的结论。上海的银行资产总计4190亿美元,远远低于香港的1.029万亿美元。香港夸耀自己拥有数家世界级银行,而上海的银行充其量也只是处于发展之中。
 近年来,内地银行的财务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未来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在信贷政策、公司治理、风险管理、IT基础设施和收入多样化等领域。
 尽管上海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中国内地脆弱的体制一直制约着其远大理想的实现,其中包括落后的法律体系,繁琐且充满变数的监管规定,复杂而严苛的税收机制,严重的政府干预(看得见的手),以及猖獗的腐败之风等。
 相比之下,香港的核心资产在于法制健全、新闻自由、市场开放、公开透明、资本自由流动以及货币完全可兑换。
 不要误解我。我的意思不是认为上海一无是处,也没有低估香港所面临的竞争挑战。有一点非常清楚:香港和上海的未来都系于中国。
 两地都严重依赖中国在各方面取得进步,包括结构性改革和体制建设,而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更为自由的资本流动机制和更加开放的市场。但从目前来看,香港优势明显。
 胡祖六是高盛(Goldman Sachs)董事总经理、清华大学教授。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