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 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
产率指标。 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
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 组织创新、 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
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 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 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又称为“索罗余值” , 最早是由美国经
济学家罗伯特. 索罗(Robert M. Solow) 提出, 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
标。 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
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 组织创新、 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
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 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 增长率。
经济学角度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 物力、 财力) 开发利用的效
率。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 生产率与资本、 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 从效
率角度考察, 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 从
本质上讲, 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 为了摆脱贫困、 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
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全要素生产率是用
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 它有三个来源: 一是效率的改善; 二是技术进步; 三是规模效
应。 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 资本、 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 , 由于“余值” 还包
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 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
技术进步的程度。
50 年代,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 M· 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 提出了具有规
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 形成了 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
率) 含义, 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宏观经济学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 尤其是政
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 首先, 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
泉分析, 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 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 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其次, 估算全要素生
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 具体来说, 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
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 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
整经济结构、 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生产率增长率
不过, 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 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
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 是剔除要素
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 最早由索洛(Solow , 1957) 提出, 故也称为索洛残差。 在中国,
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 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 提出“东亚无奇
迹” 的论点后, 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 一些学者估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全
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如舒元(1993) 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 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