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葛如江、姜刚
豆角、茄子、白菜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然而,这些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蔬菜,更是和农药一起度过“一生”: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一根茄子一次性混打4种农药,刚喷过农药的蔬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来,运往市场销售。
“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追踪安徽部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后发现,3个流通环节的农残检测竟一路“绿灯”,对于蔬菜的农残检测,有关部门回应称既“管不住”又“管不全”。
http://news.sina.com.cn/c/2011-08-23/112023036593.shtml
-----------------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问题呢?
我感觉最大的问题是科研上不去,不是绝对没钱,而是科研方向不对。
现在我国很多科研都是这样的,相关研究机构(高校等)总坐在办公室里,领导想做什么,就认证,实验,然后写个支持领导想法的研究报告,或者论文,这样就算完成任务了。做过项目的同学应该都清楚,不过有的导师可能没把这种潜规则说出来,你想你做的哪个项目真正的产生效果和效益呢。
比如高铁,一共研究了好几种车型,换个领导就换个车型,难道之前研发的不好吗?因为给钱的人要政绩,大家都懂的。
回来说农业方面的,报告的这些内容,从领导的角度来说不是大事,因为做好了也看不出什么政绩来,而转基因如果能大面积推广,才算政绩,结果大家也都清楚是什么样。
对于研究机构的人呢,领导不想的,很少有认真研究的,因为没有经费支持。
报道上的这些技术上的问题,难道真的没有办法吗?我想不会吧,虽然我不是学这个的。当然,可能有类似于“地震根本无法预测”的主流思想在上面,什么都研究不出来。
所以呢,最后还是落实到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科研体系,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