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659 5
2023-10-01
除了莫言,她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2023-09-28 15:27
广东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即将于10月5日公布,今年的大奖将花落谁家?

其实,除了年年陪跑的村上春树,还有一个人连续4年登入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今年更是荣登榜首,成为炙手可热的诺奖人选。

她就是“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作家”,也是国内最被低估的作家——残雪。

有人说她是天才+鬼才+怪才。

也有人说,在平淡无奇的日常中,读一本残雪的小说,就好像经历了一场盛大的幻象,又好像受到了一次巫术的洗礼。

她的文风自成一派,想象力丰富,批判社会、批判人性,但也常因文字有“黑色的雨,潮湿又可怕,到处是蚊子、苍蝇、蛇、蛆、老鼠和蜈蚣”等字眼,被人觉得有一种“审丑”的倾向。

这些评价并不妨碍她对文字、文学的热爱,也并不阻碍人们在她的文字里得到思考。

残雪

或许,你只是对她的大名如雷贯耳,不曾有机会翻开她的作品;

或许,你读过她的一些文字,只觉得她想象力丰富,让人身临其境,却看不懂其中深意;

又或许,你根本不知道她。

无论怎样,都没关系,现在是了解她的最好时机。

翻开《残雪文学回忆录》,我们看到了特立独行的她放言无忌,用文字指点文学江山。

《残雪文学回忆录》

残雪的作品和人虽然在国内鲜为人知,但在国际上的声誉很高。

苏珊·桑塔格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曾将残雪称为“中国的卡夫卡”。

2012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前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人要他预测当年诺奖的获奖人,他说:“我不预测,但我希望是中国的女作家残雪获奖。”

这样的赞誉,一般人可能会谦虚一下,但残雪并没有,她对自己的文字有着极高的自信。

残雪

在《残雪文学回忆录》里她写道:

我从三岁的时候起就热衷于表演。

到了十三四岁,我就开始读小说与科幻小说了。

直到三十岁我才开始写作,那之前我做过“赤脚医生”,街道小工厂的工人,还当过代课教师。

我成为作家之前的最后一份工作是个体裁缝,创业成功的这一年,我开始了在缝纫机上写小说的日子。

我发现我在写小说时不需要事先思考情节与结构,不论是很短的还是较长的作品都一样。

我只要一坐下来就可以写,从来不“考虑”如何写。

我总是提笔就写,流畅地写完一小时,之后便不再作任何修改了。

在写之前我只需要想一两分钟,第一个句子就会出现。

我想也许我有点像古代的诗人,他们喝着酒,到野外的风景中去写诗。

从一开始我就只为理想而写作。简言之,我要使我的生活总是快乐,使我的心灵和肉体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心。

残雪

当我进入到我这种特殊小说的境界之际,我才发现这是一种高难度的、没有原型的扮演。

没有原型指的是没有世俗中的原型,我的原型在那混沌黑暗的内心深处。

我必须沉下去,沉下去,然后猛一发力,将那不可思议,从未有过的风景在纸上再现。

所以很多读者感觉我的作品就像巫术一样,极其古怪,却又有难以言传的吸引力。

2015年,我六十二岁了,但我依旧充满了灵感。

我所有笔记本上的手稿的字迹都是清晰而又有韵律的,错误极少。

他们构成美的整体。当年,我在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我能这样写,是大自然赋予了我这种能力,它让我进行美丽的书写。

当我书写时我的手会发抖,但只要开始表演,词语和句子就仿佛听到了我的召唤,变得充满活力。

小说,是残雪为读者们熟知的文体,例如:《黄泥街》《五香街》《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

有人说,残雪小说里有独特诡异的巫婆气质,这种气质杂糅了卡夫卡的荒诞和异化、博尔赫斯的结构和巧思,残雪笔下人的异化甚至都不是符号,具象描写人的眼球、肢体近乎妖魔。

在残雪小说叙事中,总是会出现一个辩题的正反方同时叙述,且从同一个人嘴里讲出,还都讲得有理有据的情况。

这样鬼魅的气质,要归功于残雪对自己的短篇小说的独特理解。

以下内容摘选自《残雪文学回忆录》——“我的短篇小说观”

我的文学是向人的本质突进的文学,而这类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纯粹的、具有高度哲理性的诗的境界。

一般来说,读我的长篇简直就是暗无天日的艰苦劳动,而读短小的文章可以将劳动时间化为很多小块,却又不影响收获诗情画意。

我相信我的每一篇美文都会使你在辛苦劳动的同时获得某种精神享受,某种冥想的乐趣。而且这种乐趣不会放下书本便马上消失,是可以长久回味的东西。

我对于自己作品中的哲理诗的境界是最为看重的,因为这种诗情是作品的魂。

这种小说的难度并不低于长篇,但难度不会吓退我的读者。

我听说,吸引他们的正是这种具有高度哲理性的诗情。

那些酷爱艺术生活的人,谁不愿意每天哪怕仅仅有一小段时间生活在诗一般的冥想之中呢尤其是那些高素质的读者?我给读者提供操练智力,提高情操的机会。

我认为我很善于写这种将小说叙事与诗情结合起来的品种,我用奇诡的叙事将诗情浓缩,拨动心灵里面最隐秘的那些弦,将读者带进那种最新奇的、冒险性的体验。

这些小说虽然短小,但你必须高度集中你的精力去凝视,去冥想(即放下书本,闭上眼睛去发挥想象力),这样才有收获。

作品是一个能动的东西,只有互动才能进入诗的境界。

理解作品的钥匙都在作品里面,全身心投入的阅读是最好的阅读。

当然,更主要的,那钥匙也在你自己的心中。

我在艺术上一贯追求极致。

我往往将生存的体验浓缩再浓缩,将它追逼到险峻的悬崖之上,那里是同死亡接轨的地方。

那里的风景惊世骇俗。

文学创作,对残雪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一方面是她那如同“老天爷赏饭吃”的灵感,还有近乎“巫术”般的叙述方式及结构;另一方面,是她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残雪和哥哥邓晓芒

在与刘雪明的对话中,她说:

文学应该是精神的产品。

精神有很多层次,文学也有很多层次。有通俗文学、有大众文学,有描写表层一点的精神层次的,也有专门的小写最深层次的精神的文学。

我觉得我的创作就是那个最深层次的,当然也有一些重的,二者是兼顾的。

不管搞哪种文学,通俗或者新实验都可以,都要有精神的追求,人不能光是自己娱乐自己舒服就可以了,要有一种理想的东西。

就是说,看了文学作品之后,人要能产生一种奋进的东西。

要成为我的读者,就必须要加入我的创造,感觉像是我们两个一起谋划一种突破一样,一起挑战,不然写作就没有意义;你的阅读没有完,更加没有意义。一旦加入,就逼着你创造,或多或少地创造。

文学是需要交流,也是可以交流的,虽然要舍去一些东西,但通过交流,会获得更多新的东西,给阅读带来新的活动力,使作品更丰富。

误解不要紧,误读也不要紧,就是要大胆地交流。

不怕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时候异地的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反而有更大的益处,即使是误解也没关系,反而结出新的果实来。

残雪

也许,你对残雪并不了解。

也许,你对诺贝尔文学奖也并不关心。

但就像陈思和在“文学回忆录”丛书的总序中说的:

“文学是社会的良知,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学在一个时期内可能会被误解、被咒骂甚至被威胁、被迫害,但是优秀文学的真正力量,仍然在无畏地揭示真相,肯定真善美的理想,让人性中的虚伪、凶残、血腥、无耻都感到战栗与无趣。”

最后,希望中国文学的力量,能让世界看见!

(以上部分内容系编者按,其余内容摘选自《残雪文学回忆录》,部分内容有改动)

《残雪文学回忆录》

残雪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中国著名作家残雪的文学回忆代表作。全书叙事风格,有点点滴滴的回忆,有灵动的随笔,有随心所欲的创作谈,有坦诚的对话访谈。残雪说,写作就是一种表演和突围。全书放言无忌,指点文学江山。

原标题:《除了莫言,她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

引自-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76822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3-10-1 20:30:22
谢谢楼主精彩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0-1 20:40:06
非常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0-1 22:24:12
中国的安妮-埃尔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0-2 05:22:00
谢谢分享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0-2 21:29:05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07-26 10:13

▲1956年全家合影。前排左二为残雪(邓小华),左三为哥哥邓晓芒。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我们家遭遇了57年反右以来的第二次大难,父亲挨批斗、遭到监禁和毒打,母亲被下放零陵“五七干校”折磨得九死一生,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已有四人下放农村,只有小妹妹残雪一直赖到有了“身边无人”政策(即父母年老身边无人照顾者可留一个子女不下农村),才获准留城。
▌荒诞的时代,埋头于读书
1969年,她16岁,我21岁;她在城里蜗居于一间六七平米的杂物间,我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但不约而同地,我们几乎同时开始埋头于读书。
那一年我回到长沙,忽然发现我这个妹妹已经长大了,她和我谈她看的书,大量的是小说,还有哲学,我恰好也正在如饥似渴地搜寻这些书。于是我们谈得非常投机,我发现她的有些见解很是独特,是她经过自己脑子思索而得出来的。
我们相约保持通信,交流心得。在后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经常写长信,动辄就是十几二十页,主要讨论哲学问题。当然那时我们看的哲学书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
后来有一天,她突然来信说,她要把哲学放一放。我当时觉得,那些枯燥的理论对于一个女孩子也的确是太勉为其难了,也就由她去了。不过她一直没有放弃读书,主要是文学书。她在城里结交甚广,与下放各地的知青也有来往,能够借到当时流落到社会上的各种“禁书”。
图片▲残雪
▌从车间里走出来的先锋作家
残雪后来进了一家街道工厂当铣工,整整八年,由于她倔强的性格,受尽了底层社会的欺凌,也充分见识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由于她天性的善良,也由于文学书读得多,她仍然保持了对这些具有劣根性的国民的形而上的悲悯和温存。
现在想来,那八年时间对她来说恐怕既是不堪回首的地狱,但同时也是洋溢着生命之光的天堂。这种感觉自从她第一篇创作小说《黄泥街》以来,就是她几乎一切作品中贯穿的主题。

▲残雪在车间
如果说,我的哲学思考主要植根于十年知青生活的积累,那么她的文学灵感则有很多来源于八年街办工厂对她的熏陶。
她后来因结婚生子而退出街办工厂,继而自立门户开始学做裁缝,成为一个老练而世故的生意人,其实骨子里她仍然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天堂”中,一刻也没有失去生活的兴致和目标。
1983年,她带着自己的处女作《黄泥街》初稿来到武汉大学,与我的研究生同学和朋友们见面交流。那时她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正在探索自己的创作道路,她的作品还带有不成熟的模仿痕迹,主要是受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束缚很深。
然而两年后,我再读到她的修改过(重写过)的《黄泥街》,那种感觉只能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一种怪诞的写法,而且里面透露出来的那种摧枯拉朽的生命力,隐含一种令人恐惧的危险性。
我当时对她说,这部作品恐怕在十年内没有发表的机会,而且搞不好“要杀头的”。这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就在几年前,《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张扬就被判了死刑,“四人帮”倒台才留下了他一条命。
但形势的发展大大超出了我的预计。1985年,她发表了用同样怪诞手法写成的《污水上的肥皂泡》,第二年就先后在《中国》杂志上发表了《苍老的浮云》和《黄泥街》。一时间,人们纷纷在谈论残雪的作品,把她归入“先锋派”的代表性作家。
这种说法只有一点是对的,就是残雪的确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颇深,尤其是卡夫卡的作品,她还真是读进去了(为此她专门写过一本论卡夫卡的书《灵魂的城堡》)。
▌痴迷于外语,形成自己的文学理念
我由此终于明白了她当年为什么那么痴迷地自学外语了。那时我对她的痴迷很不以为然,当时正是她从厂里退出来,又还没有决定学裁缝的时候,她带着孩子,每天晚上听美国之声的“英语900句”,居然不久就能去中学代英语课了。

▲残雪和她6个月大的儿子合影
我觉得,与其花这么多时间在外语上,不如多读点正经书。但事实证明,她的工夫并没有白费,这么多年来,她看了大量的外语原版书,并且具备了直接与外国朋友交流的语言能力。几十年来,直到今天,她一直保持着每天两个小时外语学习的习惯,已经能够在网上与国外的评论家用英语讨论文学和美学问题。
但她的文学风格绝不是照搬西方现代派或先锋文学,她是用自己在中国大地上体会到的生活去吃透西方现代文学的神髓,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念和文学道路。
她的小说中没有任何赶时髦或模仿的倾向,初看起来你可以说似曾相识,但读进去了,又说不出有哪一点是别人的,实际上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艺术的精神气质的相似性,它把读者带进了人类精神的一个更加深邃的层次。
图片▲残雪
▌她的艺术精神,已达到了哲学境界
经过二十多年持续高产的、甚至有时是“井喷”式的创作生涯,残雪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自觉。在作家中,她除了风格独特之外,一个极为罕见的特点就是她对于自己的文学行动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够对自己的作品和她所欣赏的作品做出远胜于一般文学评论家的评论。
传统的观点认为,一个作家评论自己的作品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可信的,因为作家在创作时是非理性的,即使在没有创作时,作家的理性也是不够的,过于理性的人当不了作家。
这种观点对于绝大部分靠非理性创作的作家来说是合适的,几乎是一条定律。然而对于残雪来说,这条定律就失效了。她是一个既有非理性的创造冲动,但同时又有极为强劲的理性控制力的作家,只不过她的理性在创作中不是介入其中直接支配其写作,而是居高临下地遥控和激发,有时还需要与非理性的生命冲动交手搏斗。
人们惊奇地发现,只要有必要,残雪在创作中可以随时停下来,处理日常的俗务,然后又重新投入创作的心态之中。她的理性始终牢牢控制着非理性的生命力流动的方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的艺术精神在最高层次上已经达到了哲学境界。
在文学史上,达到哲学境界的文学家,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据说歌德的《浮士德》写作跨度前后达六十年),都是有可能对自己的作品做出精彩评论的,托尔斯泰如果不是过于偏执的宗教倾向,也有这个能力。但他们那个时代不兴这样做。
只有到以卡夫卡为标志的现代文学的产生,这时作家才无形中踏入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文学与评论的一体化。卡夫卡的许多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一种“创作谈”(如《城堡》《地洞》《饥饿艺术家》《歌手约瑟芬和耗子似的民族》等等)。
残雪则达到了对这种时代精神的自觉。她第一个起来解释自己的作品,只不过这种解释扑朔迷离,没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和哲学感悟力是读不懂的。
图片▲残雪与哥哥邓晓芒
残雪的创作精神只能从西方现代文学中汲取营养,并且一旦成长起来,也能够到西方文学史中去发掘新的生命活力。
她的做法就是剥除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宗教神秘主义外衣,将里面的哲学意味揭示出来。由此,整个艺术史就都成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史和深化史,成了人类对自身及其与大自然的同体性的认识史。
残雪的“新经典主义”还只是一种正在建构中的文学理论,里面还有很多具体细节有待于探讨。但我相信,由于残雪作为一个富有创作经验的作家多年来对自己的内心不断反思和钻研,以及她对文学与哲学的相通之处的天然感悟,再加上她对高深哲学的极大兴趣和学习的毅力,这一理论必将在当代文学的国际视野中打开人们的眼界。我也愿为这一理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残雪的作家好友说:“全世界能读懂残雪的,只有一个半人。”这一个半人里,一个是残雪,半个是残雪的哥哥,哲学家邓晓芒。
残雪是远被低估的世界级中国作家,《南方周末》称她在国外的知名度远超莫言。国际布克奖评委会主席更是认为,她比莫言、余华、苏童在想象力和思想深度上更胜一筹。
她是唯一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中国作家,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在世界范围内,她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最: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拥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研究她的机构。
苏珊·桑塔格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中国近年来最革新的作家
残雪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她写的小说,是中国近年来最具有开拓性、最革新的——她的小说好像不能放进任何一个单一的范畴。残雪是踏踏实实地追求的作家,她写作的内核就是人的本质。
刘再复称:“残雪是一位真正进入文学状态的孤独者,在城市的喧嚣中默默走进经典与历代大师相遇的奇才。”
◎极致的精神追求,让她“大器晚成”
32岁,残雪才正式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在一个高度混乱的世界里,残雪追求高度的创造力,以极其内省的、自我批判的个人化写作方式,越过文学的表层,探索深层的人类精神世界。因其作品的小众化,残雪一直备受争议和冷落。直到66岁,她才被大众熟知。
她深度的写作,也导致很多读者读残雪后称读不懂残雪。在残雪的故事中,其实不必读真的懂什么,而是随她侵入充满幻想的世界中,感受独特生命体验。正如王蒙所说:“我把残雪的小说当诗来读。”
◎不是写给中国人,而是写给全世界
残雪是“反焦虑”达人,她的文字知现实而超现实,打破常规,带你跳出思维禁锢圈,看到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她的写作,是她的生活方式——受了那么多苦难,依然那么天真自然地笑出声来。
她的小说,不是写给中国人,而是写给全世界,是作为“人”为了认识自己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她的作品,可以加深对人自身本质的认识,拓宽生命的维度。

x
残雪 | 《激情世界》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在蒙城,想象和现实会奇异地转换。隐身于城市的几个青年人是阅读爱好者,其中的小桑,当她沉浸在文学之中,虚构的世界就神秘地显现了:夜晚的街巷忽然弥漫着遥远大海的气息;幽暗的咖啡馆里花豹潜行出没……书将一些事物召唤出来,导师现身、故人重逢、爱情生长,而生活正是想象中的模样。现在,一本新书以前所未有的复杂深邃唤醒灵魂历险的激情。充满暗示的生活,精神在现实里不断映射,如此种种都化作了迷人之境,在他们未知的前路徐徐展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