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众所周知, 在货币政策实践当中, 最终目标其实只是整个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货币政
策工具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并且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时间滞后,
因而各国中央银行的普遍性做法是, 在货币政策工具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之间, 设定一些数量性的或价
格性的变量, 我们可以将这些变量统称为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根据中央银行的控制力以及各变量之间
的联系程度不同, 我们又可以把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进一步划分为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两大类型[1 ]。
二、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 、 涵义。 亦称终级目标, 从货币政策居于宏观经济政策大系统的角度刻划子政策的目标。 关于货币政策终
极目标, 理论大致有三种认识:其一, “多重目标论”, 将货币政策目标等同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即实现经
济增长、 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 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其二, “双重目标说”, 货币政策目标就是发展经济、 稳
定货币, 认为“多年的经验证明, 货币政策基本目标;其三, “单一目标论”, 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稳定通货。
2、 确定标准。 在纯粹信用货币制度时代, 由于在法律上一国货币不与任何商品相联系, 货币发行具有充足
弹性, 因而货币政策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任务。 至于现阶段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究竟是什么, 主要取决于
对两个问题的回答:其一,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究竟是侧重于一国经济的内部平衡还是外部平衡?其二, 在明
确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侧重领域之后, 哪一种或哪些具体的目标应当居于长期内的主导性地位?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 外部没有了约束, 货币政策的侧重领域明显偏向了内部平衡, 同时忽略了外部
平衡。 美国的情况十分典型:一方面, 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 美国利用其国际关键货币发行国的独有地
位, 大量增发美元用以支付经常项目开支和对外债务, 从而捞取巨额的铸币税收益(seignforage) ;另一方
面, 近 30 年时间以来, 美国一直对其不断恶化的经常收支状况采取放纵的态度, 尽管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
汇率的波幅巨大, 美联储对此却考虑甚少, 似乎一直奉行“国内货币主义”的准则。 而现在这种问题逐渐慢
慢的开始暴露, 美国如今巨额的逆差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 所以必须考虑外部平衡, 保持币值
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2]。
3、 国际借鉴。
美国在 50~60 年代以充分就业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将利率作为重要中介目标, 通过降低利率和护大信
贷规模刺激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 进人 70 年代, 以货币稳定为最终目标, 旨在降低通货膨胀, 中介目标
从而改变为控制货币供应量。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 即整个欧元区消费者价格
协调指数年上涨低于 2%。 “马约”这一规定, 表明承认在欧元区实行以保持价格稳定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是对实现欧盟其他广泛经济目标的最大贡献。 日本 1 997 年 3 月通过的《日本银行法》 修改草案, 明确提
出日本银行的第一职能谋求物价稳定。
4、 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在改革以前, 坚持双重目标, 即“稳定货币、 发展经济”, 可实际执行的结果, 似乎并没达到这一目标。 1 993
年《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标志着第二轮改革的掀起, 我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转变为“保持货币的稳
定,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 也是货币政策所需达到的最根本的目标。 明确了本与末的关系。
三、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 、 内涵。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指在追求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过程中测算政策措施的效力并保证最终目标得以
实现的一个过渡性的更具体的目标。 中介目标受最终目标的制约或决定, 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基本途径, 最
终目标是中介目标的导引前提和方向, 中介目标必须为最终目标有效服务, 因而它至少应具备三个特性: (1 )
可测性或可计量性, 经济运行中要能及时、 快捷、 准确对中介目标予以测量, 从而为相应的观察分析及监
测提供必要的信息;(2) 可控性, 中介目标能比较容易地加以控制, 使政策控制得有效、 得力;(3) 高相
关性或强影响力, 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应有强相关关系, 或表现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从而通过对中介目标的测量与控制, 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3]。
2、 国际上中介目标的发展历程。
各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实与选择在实践上呈现动态化的特征。 比如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就多次调整,
1 942~1 951 年, 采用固定的低利率目标;50 年代和 60 年代, 主要采用短期利率目标和自由储备目标;7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