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283 1
2011-08-28
在人生的过程中有三种力量,一种是压力,一种是动力,一种是阻力。通常,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压力的作用下生活:主要是以名、利、地位、权力为追求和满足的各种欲望的作用。少数人在大部分情况下,或大多数人在少数情况下,是在动力的作用下生活:主要是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热爱,热情,对生活过程本身各种乐趣的尽情享受。前者在生活中得到的大多是痛苦的体验,后者在生活中得到的大多是幸福的体验。

    阻力是生活的添加剂,它与压力结合时,就会使压力成指数增加。它与动力结合时,就会使动力成指数增加。

    阻力是指实现生活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外部环境障碍。好像汽车与路面之间,如果没有阻力,汽车就无法前进或倒退。压力与阻力结合,人就会倒退着生活,越过越痛苦。压力与动力结合,人就会前进着生活,越过越幸福。

    现代成功学多把压力与动力混为一谈,其中大多数都是以压力为动力。他们激励别人和激励自己的方式是将尽可能多的压力放在自己的头上,他们的理论就是“没有压力打不出油来”。为了使这些压力变成成功的行动,他们教诲人们每天对着镜子宣誓,“我一定要成功”、“我必须成功”、“我一定能成功”。以为这样就可以激发自己成功。少数人的确从这种激励方式中得到鼓舞,有所进步。多数人却发现事情远不是那么一回事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的雄辩,他们反而变得对自己更不自信、更沮丧,以至于最终放弃进一步的努力,结论是“看来我不是这块材料。再努力也没有用。”

1、压力

什么是压力?压力来自于哪些方面,压力有什么作用?

压力是婚姻、家庭、生活、学习、工作、事业当中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做某事,不得不想某事的所有因素。例如梦想、目标、责任感、道德感、荣誉感、个人利益、亲人的期望、客观条件的要求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当中,人们常常把这些因素当作自己完成目标,取得成功的动力,而事实证明,当我们把这些因素当做理由,强迫自己去做自己并不愿意去做,也不愿意去想,或者是自己根本就没有信心去做去想的事时,它们就成为我们完成这些事情过程中的压力。

压力对我们人生的唯一积极作用是帮助我们确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而当我们一旦确定了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还要让这些压力来继续干预我们做这些事的具体过程,它们就会反过来成为我们做这些事、想这些事的障碍或阻力。这很像一个公司,当他的领导确定了下属应该做的事之后,如果他们还要具体干预下属做事的整个过程,那么领导的行为不但不会对这件事起到推动作用,反而将会对这件事的成功起到的阻碍甚至是破坏的作用。

压力会造成我们的神经紧张、思绪混乱、焦燥不安、情绪波动、急功近利,迫使我们急于求成、不顾客观规律地拔苗助长,遇到小小的一点儿挫折和失败时就会如遭雷击霜打一般,颓废沮丧、破罐破摔、半途而废,空耗去我们许多精力、毁灭我们的毅力和意志力,最终会使一个人完全丧去信心和耐心,少数英雄好汉,虽能过五关斩六将而度过难关,但到成功之时却已是身心疲惫,没有任何兴趣,也没有能力再去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

    2、动力

什么是动力,动力从哪里来,动力的作用是什么?

动力是我们内心里极其渴望要做某事的因素。是我们对所要做的事或过程本身所产生的乐趣。

动力来自于我们发自内心的对所要做的事或过程本身挚热的爱。即所谓“干一行,爱一行”。这种爱并不是事物或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我们人主动赋与它们的,是我们对所做的事或过程所做的解释。这种解释足以让我们产生对它们那种挚热的爱。俗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人类最大的本事就在于,只要想爱某件事物、某个过程甚至某个人,我们就能找到让他们真正可爱的办法。也就是说,我们永远都能从我们所必须要做的事情或过程中找到做它的动力。

动力,就像汽车、轮船、飞机上的发动机,如果发动机运行很正常,汽车、轮船、飞机和火车就会自动运行,任何人为的外在压力的干扰都可能会把它们毁坏。而如果发动机停止了运转,任何人为的外在压力也不可能使他们正常运行。我们人在做事的时候,如果没有内在的动力,就相当于没有发动机的汽车、轮船、和飞机。

孩子们玩游戏机的乐趣,足以让他们无视父母们为了阻止他们而施加的任何威胁和利诱。同样的乐趣,当转移到他们所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上时,他们的学习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一个人有了做事的动力,他就不会轻易感到劳累,肉体的辛苦,对他们来说算不得什么。因为他们从做事本身体所体验到的时刻都是快乐和享受。那种快乐和幸福不并亚于任何娱乐活动。轻松、快乐和兴奋,使他们做事的效率成倍数地提高,成功的速度成倍数地加快。

苏先生,在朋友的介绍下,成为一家保险公司的推销员。他告诉我,三个月做下来,跑了一张单之后,满腔的热血就开始一天天地变凉。他也不知道自己刚来的时候那种激情跑到哪里去了。开始的时候给自己的任务是,一天见10个客户,但后来,越来越没了情绪,到现在,一个客户都懒得去见。现在已经决定要放弃这份工作,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这个工作。

我问他是不是对自己的业务没有动力。他说,“我的动力应该够大的啦!”

“那么你说说你的动力是什么呢?”我问。

他说,“首先,我知道做保险的潜力非常大。这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工作,做好了是可以赚到很多钱的。另外,我自己也非常需要钱。父母在农村,生活本来就紧巴巴的。我四岁的女儿还放在他们那里。我和老婆在深圳,连个共同的住处都没有。想给家里寄回点儿生活费都办不到。我太需要钱啦!难道这个动力还不够吗?为什么我就打不起精神来呢?”

我问他,“你在具体业务的操作过程中有什么乐趣没有呢?”

“一点儿乐趣都没有。”他回答说,“我很怵头去做拜访客户的工作。”

我问他,“你为什么会怵头呢?”

他说,“我最怕别人拒绝。”

“为什么怕别人拒绝呢?”我问。

“别人一拒绝我,就觉得自己好没面子。”

由此看来,苏先生做业务过程中可以说没有一点儿动力的成份,而他所说的动力本质上100%全都是压力。这种压力越大,他做业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越小。他认为这么大的“动力”应该足以使他积极努力地走向成功。但事实却让他越来越不能理解自己,怀疑自己无能,根本不是这块材料儿。

我启发他寻找拜访客户本身能够给他带来的乐趣。这种乐趣绝不能是来自于成功之后的财富、自由和享受,也不是业务可以给他带来什么希望,圆自己的什么梦想,必须是业务本身能够给他带来的乐趣。最后,他发现:

“客户只是拒绝保险,并不是要拒绝我这个人。”

“我可以利用拜访客户为媒介,与客户交朋友,研究与人沟通的技巧,向他们学习我所不知道的东西。”

“观察客户对各种话题的反应,可以学到控制他人的艺术。”


“我采取一个举措或说出一句话,客户就会有一种行动反馈。好像我是在和他下棋,我走一个棋子儿,猜测他会走哪个棋子儿来回应我。我最喜欢下像棋。这样想,做业务就很有意思。每个客户都成了我的棋友儿。”

临走时,我问他,“还打算辞职吗?”

他说,我现在又有信心了。我想再试试。看来我需要的应该是换换想法,而不是换个职业。

3、阻力

阻力: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摆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不能顺利地完成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

阻力是一种客观现实,而不是我们的主观感觉。我们对阻力的消极解释,就构成各种工作的压力。我们对阻力的积极解释,则构成各种工作的动力。

4、三者的关系

孩子的教育中,最忌有压力。压力来源于家长对他们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建议、为他们树立学习榜样、给他们树立目标,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等等。为了达到让他们做某些事的目的,对他们实行奖励或处罚的政策。做得好受表扬,吃麦当劳,去公园玩,买玩具等等。学得不好罚站、罚干活儿、罚不许玩游戏、罚打、罚骂、罚写检讨等等。

压力所产生的结果,正好与我们所期望他们的相反,使他们出现逆反心理。比如学习,我们要求他们要达到班里第几名,建议他学习的时候要专心,指示他们要先完成作业再出去玩,在他们面前鼓吹要向某某同学学习等等。家长的用心是想让他们争气,做个好学生。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使他们厌恶学习。

由于压力有这样的特点,你可以用来促使孩子不去做我们不想他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常常因玩游戏机而误了学习。为了减少他对游戏机的乐趣,让他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可以给它规定游戏的目标(如必须达到多少分,闯过多少关等等,要超出他的实际能力),让他把游乐当是成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完不成就讽刺他在游戏方面的能力,罚他继续玩。直玩到他头昏脑胀也不放过。要不了多久,他就再也不想模游戏机了。不过这种方法要谨慎使用。这种过程就像我们逼他学习一样,很可能会使他形成消极的信念。你的目的是达到了,可对他未来的影响确可能是消极的。

孩子的教育中,最需要的是动力,动力指孩子对所做事情的内在热情。例如对待学习问题,家长的任务是启发和帮助他们发现和创造学习中的乐趣,使他们对学习有一种痴迷的欲望。他喜欢学习,想学习,除了因为他们喜欢之外,没有任何外在的原因,如受表扬,怕挨批评,想得到奖励等等。

在只有动力的条件下,孩子做事总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没有一点儿被动的因素。他从所做的事情当中得到的是一种快乐,一种生活的享受。他做事没有任何受限的感觉,没有任何受挫折,失败的感觉。他们的大脑是最活跃的,潜能利用率是最高的,取得的成绩是最好的。

阻力是一种添加剂、加速剂或强化剂。在压力状态下,阻力使压力成倍增加。在动力状态下,阻力也会使动力成倍增加。

如果孩子在玩游戏时,在给他设定目标(施加压力)的同时,给他设置一些阻力,如让游戏机出毛病,让软件出故障等等,会加速他对玩游戏的厌恶感,对玩游戏深恶痛绝。别的孩子再跟他提游戏,都会感觉头痛。你再逼他玩游戏,他会告诉你,游戏机坏了,不能玩了。他会称你不注意,故意把游戏机搞坏。

如果在孩子学习时,在调动出他的学习热情之后,适当给他设置一些阻力,如限制他的学习时间,到时间就关灯,学习时故意给他一点儿干扰等等,反而会使他对学习更加渴望,你要不让他学习,他能跟你急。

古人形容一个人努力学习,头悬梁,锥刺骨。为什么他会那样做呢,因为他是在压力状态下学习,学习的阻力使他对学习已经完全没有了兴致,使他不得不用这种自我摧残的办法,凭自己的学习毅力去完成他的学习任务。

古时候形容一个人喜欢学习,没有灯光,他会凿壁借光,抓萤火虫来照明。证明这种人是在动力状态下学习,他可以将阻力都变成动力。他绝对不需要凭自己的所谓坚强毅力来完成他的学习任务。这种人,想让他不学习,你都是很难办得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7-21 22:20:17
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