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审计概论
第一节 审计的含义
一、 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 按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 运用专门方法, 对被审计
单位的财政、 财务收支、 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 正确性、 合规性、 合法性、 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 评
价经济责任, 鉴证经济业务, 用以维护财经法规、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1、 审计的主体(第一关系人) ——审计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2、 审计的客体(责任者, 第二关系人) ——被审单位
3、 审计的授权机关(预期使用者, 第三关系人) ——国家、 政府、 单位主管机构等
4、 审计的依据——审计准则等
5、 审计目的——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维护相关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 审计的特征
(一) 独立性
由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而决定
(二) 权威性
1、 审计的独立性决定权威性
2、 立法、 准则加强权威性
三、 审计的属性
1、 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是审计的属性
2、 审计的独立性原则
1) 机构独立
审计机构应当独立于委托单位和被审计单位之外
2) 经济独立
审计机构或组织的经济来源应有一定的法律、 法规保证, 不受被审计单位的制约
3) 人员独立
审计人员独立思考、 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
四、 审计的目标和对象
(一) 审计的目标
1、 审计的目标的确定受审计对象、 审计属性、 审计职能、 审计委托者的要求等因素影响
2、 审计的目标——审查和评价对象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合法性和合规性、 合理性和效益性
1) 真实性和公允性
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侧重于审查的真实性, 民间审计侧重于审查的公允性
2) 合法性和合规性
3) 合理性和效益性
(二) 审计的对象
1、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管理活动(本质)
2、 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及其经济管理活动的载体——财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现象)
(三) 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1、 审计的职能
1) 经济监督
2) 经济评价(拓展: 审计建议)
3) 经济鉴证
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有关经济资料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公允性、 合法性的
审核检查, 确定其可信赖程度, 并作出书面报告, 已取得审计委托人或其他有关方面的信任。
注意: 政府审计侧重监督、 评价; 民间审计侧重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