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1076 0
2011-08-31

唐山钢铁网讯:记者刘丽靓

2011年是首钢走过的第92个年头。在2010年,首钢向世界兑现了全面停产的郑重承诺。而此前的九十年,被首钢人谱写成了跌宕起伏的三部曲。

  第一个三十年内,当时还名为龙烟铁矿石景山炼厂的首钢,见证了旧中国民族钢铁工业历经磨难的历程;第二个三十年内,随着新中国成立,首钢工人奠定了共和国工人阶级的形象;第三个三十年内,首钢以企业责任和社会担当完成了角色的转换,走出首都,在转型的同时为自己寻觅新的发展空间。

  首钢搬迁调整不是简单的搬家,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通过搬迁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实现首钢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提升。国家领导人在视察首钢时要求,搬迁使首钢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首钢必须要实现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环保一流和效益一流。

  在绿色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已变得十分紧迫。而首钢的成功转型便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一面旗帜。有着92年历史的首钢,从1919年北洋政府筹建“龙烟铁矿石景山炼厂”到解放后的“石景山钢厂”,从1996年首钢集团正式成立,到2010年底,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全面投产运行,再到今年首钢首次跻身世界500强。首钢已然成为了首都经济结构转型与节能减排的先行军,也因此成为绿色转型的典范。

  钢铁巨人

  铸就辉煌

  首钢的前身是石景山钢铁厂,始建于1919年北洋军阀时期,迄今已有92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前30年只生产了28.6万吨生铁,还不到现在首钢一个星期的产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扩建和技术改造,首钢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粉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翻开了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首钢由一个年产仅几十万吨生铁的企业,发展成为了集采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

  1979年5月,中国开始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次重大试点。首钢和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京津沪八家大型国有企业率先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再到实施搬迁调整,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首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30年的改革开放使首钢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企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首钢已从一个单纯生产型的钢铁企业,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据了解,目前首钢集团以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北京首钢股份(4.32,0.00,0.00%)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首钢冷轧薄板有限公司、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首钢伊犁钢铁公司、首钢通化钢铁公司、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机电有限公司、北京首钢特殊钢有限公司、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4家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数据显示,1989年,首钢利润年增长率为全球钢铁公司的2.4倍。1994年,钢产量达到823.7万吨,超过鞍钢,名列为全国首位。多年来,首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仅1979年到2009年,就累计上缴国家利税费达到608亿元。

  首钢已成为一个产业结构完整、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钢铁工业社区,“十里钢城”,极盛一时。

  绿色经济

  构建首钢发展新格局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市明确提出了“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再加上2001年7月申奥成功,“绿色奥运”概念的提出,北京市对环境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钢调整转型势在必行。

  根据当时环境保护部测定,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要达到举办奥运会要求的二级标准,每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允许100微克,而当时自然形成的本底值(基础值)已接近70微克,排放空间只有每立方米30微克,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所允许的排放总量为3.3~4万吨/年,而北京市实际排放总量为每年11万吨。

  当时的首钢,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降尘的情况也随之恶化,对大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上世纪90年代初最为严重的时期,首钢的粉尘在石景山区86平方公里范围内排放量平均是每年每平方公里34吨。与此同时,随着北京城市扩张,首钢的位置已从当年的“北京西郊”变至北京城区,并且首钢厂区地处北京西部上风向,首钢成为首都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于是,在90年代后期更是发起了一场“要首钢还是要首都”的大讨论。

  实际上,北京申奥成功后,首钢先后停止了特钢公司、铁合金厂全部电炉和冷轧带钢厂、重型机器厂、初轧厂和年产200万吨的第一炼钢厂的生产;2007年至今又相继停产了炼铁厂4号高炉和第三炼钢厂等,奥运期间首钢为最大限度减排,减产70%以上。但据环保部门分析,首钢搬迁能让北京每年减少1.8万吨可吸入颗粒物,约占北京市区总量的23%,每年可节水25个昆明湖。一组组数据无疑为当时“要首钢还是要首都”的困惑选择了方向。

  首钢环境保护部部长姜林曾表示,由于节能减排压力很大,从首钢发展的形式来看,在当时已经到了必须做出重大战略决策的时候。企业位于首都,其环保成本、水电费用、人工成本、运输费用较高,首钢今后也难以在北京获得长远发展。相反,搬迁到北京以外的地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反而可以为企业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搬迁调整是首钢调整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

  “北京再也不生产钢铁了,全部转移到新的基地生产。”董事长朱继民曾表示,“首钢80多年的辉煌已成过去,首钢需要‘走出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过首钢搬迁不是简单的搬家,而是要在搬迁中实现产品结构调整转型,打造高端板材和精品长材。”

  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反复论证,2005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首钢搬迁调整方案,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新首钢。至此,首钢搬迁调整的大幕正式拉开。

  据首钢宣传部一位人士介绍,首钢与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进行了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大型钢铁企业的搬迁调整,这是涉及国家、地方、企业、职工利益的复杂系统工程。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方案,一是逐步停止了北京石景山厂区800万吨钢铁生产;二是结合河北唐山地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体现循环经济要求,在河北曹妃甸建设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三是在北京顺义建设冷轧项目,发展首钢总部经济、优势非钢产业、环保产业、研发体系等。

  该人士指出,首钢搬迁调整,不仅有利于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钢铁布局调整,为我国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示范。此外,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业,向北京以外地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解决首钢压产带来的富余人员安置、企业竞争力下降、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确保首钢和首都的安定稳定;从根本上实现首钢工艺升级、产品换代,同时带动非钢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首钢的综合竞争力。

  迁钢中

  实现结构调整与升级

  2010年年底,随着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宣告着这座有90多年历史的钢城光荣退役,而首钢也因此成为我国钢铁业中首家整体转移至沿海地区发展的特大企业。

  “搬迁调整使首钢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首钢宣传部的人士介绍,首钢在搬迁中不断加快调整步伐和技术升级,钢铁主业形成了“一业多地”发展新格局。在逐步压缩北京地区钢铁产能的同时,通过建设首钢京唐钢铁公司、顺义冷轧薄板厂等新项目和重组贵州水城钢厂、山西长治钢厂、贵阳特殊钢公司、新疆伊犁钢厂、通化钢铁集团等企业,已形成3000万吨产能规模。为今后几年首钢打造各具特色、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优质钢铁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山钢铁网(http://www.tssteelw.ne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