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讨论学硕和专硕的区别,我觉得这里面问题宏观上来说很大。
            教育部和ZF给出的解释是想平衡学硕和专硕在人才结构上的不均衡,但纵观中国所有的政策和法规的出炉、执行和见效大部分是采取逐步实施(当然,大跃进另当别论)。突然在教育领域来一次这样的突飞猛进的改革,试图平衡他们所谓的那些个不平衡,我个人觉得这个淡扯得相当有水准——跟有水准的是,很多教授和专家继续跟进这样的观点和言论,我觉得股票市场有那样的冲击,迟早也在教育内部出现。
            影帝曾经说,教育经费努力达到GDP的4%,我们始终在享受非洲的教育水准,而我们经济已经是世界第二了。这样的悖论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更随着每个中国人。影帝还说过,大学有大学的问题,小学有小学的问题(其实他的本意是说“大学有大问题,小学也有小问题”)。我们曾经一直相信影帝说的:“多难兴邦”却不曾想“多难兴邦”是日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只会“多难”却难以“兴邦”。08年以前,我们说要“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让自己坚强起来,现在回头看我们只能“仰天长叹与欲罢不能”了。
           扯远了。
           学硕和专硕为什么要平衡,我觉得最重落实到本质问题是——钱。
           学硕是国家给钱,专硕是学生给钱。当ZF和影帝说要让教育经费努力达到GDP的4%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到底怎么“努力”?又到底是怎么“达到”?现在想明白了学硕和专硕的这一层含义——钱。
           且不说211,985这些学校是否有在2年时间培养一个适合社会需求的专硕的能力,单看各学校疯狂的宣传专硕、在职、MBA、总裁班等等进财项目,又有谁真关心过学硕了?专硕的地位已然和在职、MPA、MBA雷同了!
           看过很多学硕和专硕区别的官方报道,我不赞同他们的大部分观点。但看看这要钱的态势和宣传,我明白了“政策性倾斜”这个概念了,至少,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关于学硕和专硕,我也希望更多的人来爆料、讨论——因为我也不是太懂,出了钱之后,他们还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