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观察家报》8月28日文章】题:我们的经济未来已经由过去决定(作者卢埃林咨询公司合伙人、雷曼兄弟公司前高级经济顾问约翰·卢埃林)
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得到如此多的关注,这并不奇怪。如今这世界变化快,24小时新闻媒体的胃口贪得无厌。
但是,这样的信息只讲述了一部分情况,经济的节奏也有所放慢。二战后的每个十年都有各自的特点,并都为下一个十年打下基础。
70年代石油危机终结战后繁荣
影响20世纪50年代的因素包括军人重新从事文职工作、战后重建以及对需求的更系统化管理。汇率被钉住,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公共债务明显下降,经济开始增长。
60年代似乎是黄金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乐观的气氛中形成:人们认为,美国领导的新的自由贸易和资本运动将比旧的好得多。世界充满活力,经合组织经济体增长迅猛,年均增长5.3%。
但是,问题也在不断积聚。由于政策聚焦于需求管理,价格渐渐上升:经合组织国家这十年的通胀率增加一倍。通胀差异使货币发生偏离。1967年,英国货币不得不贬值多达14.3%。
70年代是乾坤扭转的时代,它在很大程度上是60年代的产物。国际竞争力的差距已经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1971年,美国停止美元与黄金挂钩:固定汇率体系告终。在1973—1974年,石油价格翻了两番。融通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与工资指数化的结合导致通胀率进入两位数。赤字高涨,而实际利率却转为很高的负数。
到第二次石油危机时,也就是1978—1979年,决策者意识到,他们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评估政策,通胀控制成为首要任务。财政和货币政策被收紧,这与早先的反应正好相反。经合组织国家增长放缓,年均增速为3.7%。
八九十年代经济自由化埋隐患
80年代开始时,实际利率和失业率高涨,产出和通胀放缓。然而,更根本的情况在于,人们意识到,经合组织经济体存在更深层的问题:在高能源价格下,它们已经无法对生产和需求变化进行有效调整。必须关注的不仅是总需求,还有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