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衰退乌云压顶 抗通胀“退居二线”
2011-9-9
随着经济再次大幅下滑的风险加剧,各国央行开始逐步调整政策重心。在很多国家,抗通胀的紧迫性相比几个月前有所减弱,暂时让位于振兴经济。
不过,在中国等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还远未到要“走回头路”的地步。
债市显示通胀预期降温
债券市场发出预期通胀下降的信号。
彭博的数据显示,基于美国通胀保值证券(TIPS)的“盈亏平衡通胀率”,已降至自2010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一度跌至1.98%,而今年4月该指标一度达到2.66%。该指标是美国国债与通胀保值债券的收益率之差,反映市场对未来通胀水平的预期。
据美国银行编制的数据,8月份,全球挂钩通胀的ZF债券的价格表现普遍不及普通国债,TIPS债券平均跑输普通国债多达1.282个百分点,为2009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债券价格一般与收益率呈反向走势。
过去两三天,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发达经济体央行都发出了政策立场软化的信号,在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大环境下,即便一些原本可能面临进一步紧缩压力的国家,也都无一例外地宣布维持利率不变。
德银的首席国际经济学家斯洛克预计,从发达国家政策制定者近期的“变调”来看,主要发达国家可能会在今年余下时间都“屏住”,不继续加息。他表示,随着当局对通胀的担心减弱,利率可能在更长时间内保持低位。
能源粮食价格有所回落
分析人士注意到,在各国放松“抗通胀”立场的背后,也有价格上涨压力实实在在的降温因素。
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包括能源、食品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近期也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了通胀压力。
纽约原油价格已从4月份的113美元跌至目前的90美元左右,而覆盖24种商品的标普GSCI现货商品价格指数也从4月份的高点累计回调了近12%。联合国编制的一项粮食价格指数则从2月份创下的历史高点累计下跌了约1.6%。
凯投宏观的经济学家安德鲁表示,在大宗商品涨势趋缓、各国失业率高企以及信贷增长疲弱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达国家的通胀压力在明年晚些时候之前都可能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新兴经济体仍紧盯通胀
但分析人士也注意到,在一些新兴经济体,通胀仍是政策制定的主要考虑之一。尽管巴西等极少数国家罕见地掉头降息,但大部分新兴经济体仍在紧盯通胀风险。
花旗的亚洲首席经济学家乔哈纳表示,通胀依然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央行的首要担忧。7月份,印度的通胀率仍高达9.22%,远高于央行设定的5%的长期目标;中国7月份的通胀率则达到6.5%的三年高点。
“亚洲国家的通胀压力依然很顽固,决策者可能不会贸然很快重新转为放松货币政策。”花旗的乔哈纳指出。
比如,尽管韩国本周按兵不动,但高盛、加拿大皇家银行等机构均认为,当局虽强调了外部风险,但政策强调仍是物价稳定。高盛预计韩国下月会再次加息。韩国8月份的通胀率达到5.3%的三年新高。
而在印度,尽管央行自去年3月份以来已连续11次加息,但考虑到通胀率仍远高于官方目标上限,外界预计,本月中旬印度可能再次加息25基点。
汇丰控股在近日发布的一份全球经济报告中指出,对中国而言,通胀仍是首要目标。该行表示,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很小,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保持紧缩不放松。
作者:朱周良 来源:《上海证券报》2011年09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