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专稿]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迁看现阶段通货膨胀
2011-9-2
摘 要:本文以我国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迁所带来的就业和消费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成因,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文章最后对未来可能的治理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年龄结构,就业,消费结构,通货膨胀
一、引言
通货膨胀通常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2011年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月上涨7.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月上涨0.1%,比去年同月上涨11%,通货膨胀仍在持续中。针对当前通胀压力,我国在持续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同时,还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严厉打击投机行为。此轮通货膨胀中,食品价格上扬异常明显,这是因为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增加了人们对食品特别是对高质量食品的需求,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直接约束了基础农产品的供给增长能力。人口因素引发供求失衡,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个“有质量的基础消费品”中,从而直接推高了相关领域商品价格上涨,成为导致当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本文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出发,按年龄段将人口划分为主要生产者和主要消费者,生产者创造社会供给,消费者推动社会需求,深入分析当前人口年龄结构与就业、消费的关系,探寻供求失衡的成因,并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二、我国人口总量与年龄结构变迁
1、我国人口总量增加,增速放缓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主要原因是同期人口出生率下降,在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2.58个百分点,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过去的“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转变。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总量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速放缓,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滑。如下图所示:
图1:1949-2010年中国人口总量与自然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从上图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1960年代和1980年代两次出生高峰,其中1965年自然增长率高达28.38%,1980年后虽然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之前巨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整个80年代都始终高于10%。之后,持续下降,2004年以来稳定在5%左右的增长速度。
2、我国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状况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人口的基本构成,直接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变动和人口再生产速度,对社会生产和消费有较大的影响。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个百分点。
表1:1953-2010年我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与比重(单位:万人)
年份 | 0-14岁 | 15-64岁 | 65岁及以上 |
人口数 | 比重(%) | 人口数 | 比重(%) | 人口数 | 比重(%) |
1953 | 21331 | 36.3 | 34872 | 59.3 | 2593 | 4.4 |
1964 | 28686 | 40.7 | 39303 | 55.8 | 2510 | 3.6 |
1982 | 34146 | 33.6 | 62517 | 61.5 | 4991 | 4.9 |
1987 | 31347 | 28.7 | 71985 | 65.9 | 5968 | 5.4 |
1990 | 31659 | 27.7 | 76306 | 66.7 | 6368 | 5.6 |
1995 | 32218 | 26.6 | 81393 | 67.2 | 7510 | 6.2 |
1996 | 32311 | 26.4 | 82245 | 67.2 | 7833 | 6.4 |
1997 | 32093 | 26 | 83448 | 67.5 | 8085 | 6.5 |
1998 | 32064 | 25.7 | 84338 | 67.6 | 8359 | 6.7 |
1999 | 31950 | 25.4 | 85157 | 67.7 | 8679 | 6.9 |
2000 | 29012 | 22.9 | 88910 | 70.1 | 8821 | 7 |
2001 | 28716 | 22.5 | 89849 | 70.4 | 9062 | 7.1 |
2002 | 28774 | 22.4 | 90302 | 70.3 | 9377 | 7.3 |
2003 | 28559 | 22.1 | 90976 | 70.4 | 9692 | 7.5 |
2004 | 27947 | 21.5 | 92184 | 70.9 | 9857 | 7.6 |
2005 | 26504 | 20.3 | 94197 | 72 | 10055 | 7.7 |
2006 | 25961 | 19.8 | 95068 | 72.3 | 10419 | 7.9 |
2007 | 25660 | 19.4 | 95833 | 72.5 | 10636 | 8.1 |
2008 | 25166 | 19 | 96680 | 72.7 | 10956 | 8.3 |
2009 | 24663 | 18.5 | 97502 | 73 | 11309 | 8.5 |
2010 | 22245 | 16.6 | 102146 | 74.5 | 11924 | 8.9 |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分析上表数据可知,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0-14岁人口比重持续下降,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和比重持续上升,这主要是由于1960年代和1980年代出生的人口在此区间内叠加。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三、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就业、消费的影响
根据我国统计标准,劳动适龄人口为15-64岁,现假定人口年龄在15岁到64岁之间,是主要生产者、储蓄者;15岁以下、65岁以上,看成消费者。
1、我国人口就业现状与刘易斯拐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保持了就业总量的稳步增加和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同时,我国就业结构继续得到改善。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继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
图2:1952-2009年全国就业人员数与环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总人口数的增加,我国就业人口总量稳步上升,但1991年后增张幅度明显趋缓,从环比数据在近十年来处于下降趋势,未来我国劳动力增速存在继续下滑态势。
进一步分析我国就业人口结构,“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36%上升到2009年的39.9%,但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近十年的城乡人口就业结构变动状况如下图所示。
图3:2000-2009年全国乡村就业人员数与城镇就业人员环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过去十年,我国乡村就业人口从2001年的49085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46875万人,下降了4.5%,城镇就业人口环比增速在“十一五”期间也明显放缓,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开始消失,刘易斯拐点可能出现。
考虑到目前,我国制造业工人退休年龄早于法定退休年龄,且退休后再就业倾向很低;农民工的实际工作年限更短,50岁以上农民工很难适应新变化的打工环境,作为主要生产者、储蓄者的劳动适龄人口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供给形势。
2、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从宏观层面看,建国以来我国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国内消费总量的不断攀升。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量连续十年增长,食品类消费占比明显呈下降态势,衣着类消费稳中有升但幅度较小,交通通信类消费上升趋势明显,2009年占比达到13.72%,高于2000年5.18个百分点,增幅高达60.66%。
图4:2000-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从微观层面看,人口结构年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更加具体,根据假设,并结合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近十年的人口结构变迁(如表1所示)对各年龄段的消费需求进行分析:
(1)0-14岁组人口,即少年儿童数量的减少,将促使儿童教育消费市场的结构性调整。由于我国的人口控制政策,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进入繁衍下一代的阶段,这使得我国儿童数量骤减,已经导致了幼儿园、小学生源急剧萎缩的现象。这会限制我国儿童教育消费市场规模的发展,从而促使其进行结构性调整,朝着高端发展。
(2)15-29岁组人口,即青年人数将骤增,推动了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支出。同时,学生用品市场活跃,推动了电脑、复读机、文具、体育用品、书籍、音像制品等学生用品市场的发展。
(3)30-65岁组人口,我国两次人口出生高峰人口均在这一年龄组中,当前,1960年代出生的人口已经走过创业期而步入享受期,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正在提高。相对而言,1980年代出生的人口虽在总人口中占比有限,但其独特的时代特点也对我国消费结构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他们是我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完全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其性格独立,消费观念开放,消费欲望旺盛。即使他们刚走上社会,开始工作,经济能力不强,但其较宽裕的家庭背景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首先,他们是各种电子产品的主力消费人群,如电脑、手机等,其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促进了电子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其次,这部分人群更注重生活的质量,愿意为更美好的体验而付费,从而拉动了旅游、健身、电子商务等新兴市场的发展,对服装、食品等传统市场的升级也有拉动作用。再次,这部分人口已经或即将进入婚嫁阶段,这对房产、耐用品市场也会有一个很大的刺激作用。这两批人口消费效应的相互叠加导致了我国当前对生活品的需求突然爆发。
(4)65岁以上组,总量和占比都在不断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逼近,对有关老年人口的消费品和消费服务提出较强的需求,尤其是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会增加,并进而引起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速放缓,刘易斯拐点可能到来,同时,人均消费量不断攀升,随着人口红利正逐步弱化,我们认为储蓄率将不断下降,高投资率也必将让位于高消费率,社会总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可能持续,但对生活品和房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会出现回落。
四、现阶段人口结构下的通货膨胀预期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是我国判断是否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世界各国普遍以3%-5%的范围作为判断是否出现通胀的标准。2010年我国CPI的控制目标是3%,但从5月起CPI指数就达到了3%,之后一路攀升,2010年11月最高达到5.1%。2011年CPI控制目标是4%,从1月份至今均高于4%,其中肉禽及其制品涨幅较大,7月份CPI达到6.5%,是2010年以来的最高值。
图5:2010年以来CPI同比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近10年来基础生活的工业品价格持续下滑,特别是电子电器类商品价格下降速度和幅度更快。尽管食品价格上涨不小,但总体涨幅却不大。相比之下,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投资品价格上涨最为明显,几乎与货币供应量增长成正比。
根据之前的需求分析,当前,我国劳动人口恰好处于生活方式转变的蜕变期,需求释放较为突然,但需求释放之后也不会无限扩大。只要食品(尤其是肉禽及其制品)、医疗保健和住房等商品供给能跟得上,物价结构性上涨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本轮通货膨胀也会得到缓解。
从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由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迁所带来的就业和消费结构变化,在目前的生产力状况下,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状况将会持续,因此通货膨胀仍是未来的预期方向。适度的通货膨胀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如何调整就业政策、正确引导消费、把握好经济增长的步伐,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率,是我们之后的研究重点。
五、小结
针对从本轮通胀,2010年以来我国推行紧缩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收回过剩流动性。同时,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了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在稳定农产品价格方面,安排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同时,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努力扩大就业,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此外,中央还通过货币手段和行政政策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防止泡沫蔓延。目前,以上政策已见成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7月触顶后有望回落。
从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应严格控制城镇化进程,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第二,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并积极深化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通过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充分浮动,发挥其应有的调节贸易和资本合理有序流动的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第三,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补贴和减税力度、建立促进消费型财政政策;第四,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理顺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价差及价格体系。同时,允许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在适当的范围内上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持粮食等基本生活品的稳定供应。
作者: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 来源:国研网《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