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根本:评世人对于金瓶梅的误解
 
作者:范存会
 
最近芭蕾舞剧《金瓶梅》正在上演,成了备受争议的话题。这部由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创作演出的剧目,已经排定了从本月23日起在成都、重庆、武汉、南昌等地剧院的公演日程。主创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观众应怀着审美之心”看待该剧,但围绕“是性感还是情色舞蹈?”“是刻画人性挣扎还是展现香艳场面?”等话题,议论不断。据报道,上海几家主要剧院,“暂不考虑”承办该剧演出。
金瓶梅笔者是读过的,但是金瓶梅的芭蕾舞还是第一次听说。从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芭蕾舞的演出肯定不会是裸露的,但是可能会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场景。据某位创作者讲,该舞剧试图以潘金莲的视角来表现金瓶梅的思想,把这本书的一些关键场景在2个小时时间内体现出来。
后世对于金瓶梅大多是围绕该著作的性描写而评价的,认为书中的性描写从人性角度看,具有反叛封建礼教的先进意义;从结局看,具有醒世意义;甚至认为具有性教育的意义。不知道这个芭蕾舞剧是否要反映这些意义,但是如果单纯是从潘金莲的角度反映这些意义,肯定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潘在著作中只是人物之一,但是肯定属于偏激的人物。用一个偏激的人物,一个偏激受害者的眼光很难能够客观反映出金瓶梅作者希望表达的思想。更何况潘金莲实际上是封建思想对于人性和情欲压抑的受害者,在这样的人眼中看到的当时世界也必然是充满了邪恶和情欲,舞蹈的情色尺度难以把握就不难理解了。
实际上该剧的一个主创人员也认识到这一点,不过没有反映到编剧中,而是反映到对于该剧存在非议的回应中。在电台节目的采访中,她说到,心中有情色思想的人,看到该剧只会联想到情色;心中有人性思想的人会看到舞剧反映出的人性......。但是在编剧的时候,能够有同样的思想,以更客观的角度反映剧情,可能编出的剧目效果影响完全会是另一个样子。
实际上金瓶梅原著的第一章开篇就明确了这部书的中心思想,“......这“财色”二字,从来只没有看得破的。......只有那《金刚经》上两句说得好,他说道:“如梦幻泡影,如电复如露。”见得人生在世,一件也少不得,到了那结束时,一件也用不着。随着你举鼎荡舟的神力,到头来少不得骨软筋麻;由着你铜山金谷的奢华,正好时却又要冰消雪散。假饶倾闭月羞花的容貌,一到了垂眉落眼,人皆掩鼻而过之;比如你陆贾隋何的机锋,若遇着齿冷唇寒,吾未如之何也已。到不如削去六根清净,披上一领袈裟,参透了空色世界,打磨穿生灭机关,直超无上乘,不落是非窠,倒得个清闭自在,不向火坑中翻筋斗也。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可叹后人看到这部书时被其中的情色描述迷住了双眼,模糊了心智,倒是学会了其中的邪淫害人伎俩,作者提醒的根本倒是被人们抛到了脑后,正是以手指指月,别人反而把指头当成了月亮。
实际上很简单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报应关系,到现在反而被世人怀疑乃至不相信,恣意作恶,学恶学淫,直到恶果临身也不知悔悟,可悲可叹。不知道金瓶梅作者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金瓶梅改变成现代艺术形式,应该反映出教育引导世人弃恶从善,看破财色的根本思想,帮助处在污浊世间的苦恼众生学会看破、放下,找到真正的快乐,为建设和谐人间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反而是让世人学会作恶,邪淫,或者发生其他误导,作品不出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