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咸平针对大陆经济学界讲出了两句大实话:
1、大陆40岁以上的经济学家大多是拍脑袋做研究的;2、这些经济学家还喜欢到处指导别人。
这两句大实话说明了一个一个现象:这些经济学家非常自信!
问题是:为什么这些经济学家非常自信?同样类似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足球运动员非常自信?
俺老是不自觉的把大陆经济学家和大陆足球运动员放在一起,怎么看都是一类人。
信息经济学的解释:由于学界和社会其他群体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反正社会上的人也不太了解经济学,所以,拍脑袋足够应付了,小投入大产出,搞经济学的人大多会选择这条路。
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同样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规范的学术考评和筛选制度,学术成果数量和媒体曝光率就是能够节约度量成本的指标,社会根据这些交易成本较低的指标进行评价,对社会是有效率的。再加上这些人作为既得利益者会通过直接制定规则和影响规则制定来维护现存的评价体系,进一步维护其租金。
行为经济学的解释:经济学家也好,社会人士也好,都是理性局限的。经济学家首先把自己限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比如不参加学术讨论,不和国外学者交流学术前沿问题,不系统阅读前沿文献等等,这样始终保持自己的一个相对知识优势;然后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去和社会人士交流,获得其肯定,这就进一步强化经济学家的信心,促使其坚持自己的研究模式,结果,在这互动当中,经济学家的过度信心就练成了。对社会人士而言,遵循代表性启发的决策模式,常常发生框架效应等,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真正的经济学者,所以在判断经济学家水平时总是从自身身边的经济学者做参照系,进行分析,比如遇到一个人大的和首经贸的,对比之下,觉得人大的读的书更多些,就觉得人大的一定是国内一流的,如果是这么认为,就推而广之,人大的作为国内一流的一定能够到国际上去闯荡的。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北大的海龟们和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没什么差别。北大多有名啊,像密西根之类在国内根本没有知名度,所以一定认为密西根比不上北大。等等。在这些认知偏差的推动下,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经济学家群体,这个群体不学无术,却能够获得无数的荣誉、金钱和地位。这一点和中国足球真的一样。
支持行为经济学的证据:从事学术研究的经济学者被视为小圈子;经济学家们被视为大圈子。为何是大圈子?因为大部分经济学人几乎都是拍脑袋做研究,也就是“闭门造车”,他们有共同的标准和理念,构成大圈子。大圈子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主流”。各种主要奖项都是大圈子产生的。各种权威几乎也都是大圈子产生的。
大圈子的特点:认为经济学总是可以坐在家里研究的;经济学研究无需和他人辩论;经济学研究无需调查研究(很多大陆学者说,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也是这样,这些人忘记了,大陆经济学者都是研究中国问题的,研究这类问题不作调研,简直就是亵渎经济学);如果缺失需要阅读文献,经济学研究只需阅读一些经典文献或者摘要;经济学研究最需要的是和社会说,我这个观点十年二十年都不会过时;经济学家常常说,我认为、我感觉、我觉得等;经济学家常常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经济学家常常说,这个政策是我推动的、是在我的影响下推动的;等等。
欢迎大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