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8263 27
2004-08-17

背景资料:

在中国财经界,香港中文大学和长江商学院首席教授的郎咸平以敢言著称,而其治学之严谨为人们所敬重。在一个个生动的大公司治理案例背后,郎咸平以他惊人的洞察力指出这些公司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近日,郎咸平又将矛头对准了海尔等国内知名公司。指责其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他强烈建议,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为此,和讯网连线郎咸平,对其进行了电话采访,也许我们能从郎咸平的“嬉笑怒骂”中,了解到一个学者的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产权改革的认知和建议。   和讯: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你的观点偏激一些,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郎咸平:我的观点都是做了大量案例研究后得出的结果,我每一句话都有数据支持。但是因为我的观点和国内某些"拍脑袋"的学者想法不一样,他们就成"主流"了,我却"偏激"了。   我建议我们这代不做研究的学者把位置让出来,让下一代学者出来发言。我们这一代学者大部分是不做研究的,都是"拍脑袋"的,为了打击我,他们就说我的观点是偏激的,实际上他们才是偏激的。因为我每句话都是有数据支持的,而他们没有。我提倡学者不做研究调查就不要发言,也没有资格发言。一个没有调查的学者发言水平和农民有什么区别呢?甚至更糟糕。农民知道不多,会少讲;而我们的学者还要多讲。   我觉得国内40岁以下的学者水平还是非常高的,那批不做研究的学者要退出来,让年轻学者站起来。一些学者没有做调查就发言,造成一些舆论上的误导,象产权改革,国退民进,就是那些不做研究,拍脑袋的学者想出来的,从而造成大的祸患。   和讯:长期以来,都是国有企业与民间资本在争利,你认为如何保证民间资本与国有企业争利的时候,双方能够公平竞争?   郎咸平:目前已经不存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争利的问题,这不是当前经济改革中重点。问题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在联合起来侵吞国有资产。现在不存在竞争的问题,现在是比谁快。谁快,谁侵吞的国有资产就多。包括德隆、包括海尔,哪个公司不是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呢?打着"国退民进"招牌侵吞国有资产。因此,现在不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两者竞争的问题,而是民间资本包括国企老总大肆剥削国有资产。现在是国有资产处于劣势,国有企业老总和民营企业老总联合起来"剥削"国有资产。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唤起民众的危机意识,禁止这些人剥削国有资产。   和讯:如你所说,存在国有资产被侵吞的状况,是否意味着还存在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呢?   郎咸平:所有权没有到位就是那些"拍脑袋"的学者想出来的。我主要研究公司治理,我没有听说过什么"所有者缺位",中国国有企业不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谁是所有者?毫无疑问就是国家。   在欧洲也好,南美洲也好,国家持股就是股东的一部分,没有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他们有什么问题?有职业经理人的问题。我们国家不存在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是最大的问题。我们的职业经理人是没有信托责任的。   国有企业老总觉得国家对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受到委屈了。比如储时健,做了一点事情就觉得国家对不起自己了,就想控制公司。你有什么资格?储时健、倪瑞峰、张瑞敏都是“保姆”,都是职业经理人。你要做职业经理人,就应该把自己该做的做好,职业经理人应该有对股东的信托责任,但是中国没有。因此,现在国有企业并不是所有者缺位的问题,而是职业经理人缺位。   中国在“国退民进”中出现的问题,和当初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模一样,都是合法掩护非法。都是利用法制不健全,侵吞国家财产,而且手法和过程惊人地类似。我们的《公司法》没有处理职工持股会的相关条款。所以他们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合理侵吞国家财产。   和讯:你这样做肯定会得罪一些利益集团,你为自己考虑过吗?   郎咸平:很多人都说我是“流氓教授”,我从来不怕。我做这一切都是为公,而没有一点私心,所以我毫无畏惧。   和讯:你认为这种侵吞国有资产的情况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很严重吗?   郎咸平:海尔这样的企业都是如此,随便找几家都是这种结果,其他企业的情况可想而知。   和讯:你说海尔是在通过曲线MBO侵占国有资产,那么你认为中国的企业管理层存在什么问题。   郎咸平:MBO就是一个掠夺国有资产的最好方法,海尔是一个曲线MBO。在美国,企业MBO没有问题,因为是全流通的,既然向股东发行了,也可以收回,但是中国上市公司的MBO是收购国有股,而且还是向银行借钱,哪有这样的事情?打个比方,家里很脏,请了个保姆,结果保姆反过来成了主人。所以我们缺少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根源在于我们整个国家就没有信托责任的概念,没有职业经理人的概念。   和讯:如何建立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是靠道义,还是靠制度?   郎咸平:信托责任应该是道义上的,不是制度上的,因为制度没有办法规范。外国人有这种道义上的责任,而中国人没有。还是职业经理人个人素质问题。他没有这种概念,不知道要对股东负责。   美国的司法系统是可以审判没有信托责任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是判例法国家,只要法院认为你没有行使自己的信托责任,就可以判你刑,是不需要法条的。中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任何判决都是要法条的,就无法对这种情况判刑。所以为什么好的股市都在判例法的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而大路法系的国家都很差,比如欧洲大陆。   因为信托责任无法比量化,被制度化,就必须靠老百姓自觉,靠陪审团审判,只要你没有行使信托责任,一定会被判刑。我建议今后我们可以在大陆法系下针对信托责任制定一些柔性法条,专门惩治这些人。让信托责任能够成为判刑的标准。刚性法条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和讯:你认为你这种想法的可操作性有多强?   郎咸平:可操作性不强,但是必须向这方面走。而且在欧洲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在中国是创新,在世界上不是创新。我们可以学习。   和讯:你如何认识国内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实行的MBO?   郎咸平:在美国MBO是好还是坏,还没有定论,我们就学过来了,而且学得还走样了。国内MBO并不是国际意义上的MBO。现在国内所谓的MBO是用银行的钱收购国家的资产,这是不对的。中国不能做MBO,因为中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不是全流通的。真正意义上的MBO应该是收购在外的股份,即Buy Out,现在我们变成收购不能流通的国有股,成了Buy In了,而且还自己制订价格。   和讯:除了你提到的一些公司,你还在研究哪些国内企业,你认为他们存在什么问题?   郎咸平:我最近研究企业很多,比如,中关村、清华紫光<行情资讯 论坛 点评>、北大方正,他们存在的问题,不是MBO的问题,而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培养高科技是不容易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华文明是不培养高科技,而引进高科技又很难。包括国内汽车业也存在这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8-17 10:01:00

朗咸平针对大陆经济学界讲出了两句大实话:

1、大陆40岁以上的经济学家大多是拍脑袋做研究的;2、这些经济学家还喜欢到处指导别人。

这两句大实话说明了一个一个现象:这些经济学家非常自信!

问题是:为什么这些经济学家非常自信?同样类似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足球运动员非常自信?

俺老是不自觉的把大陆经济学家和大陆足球运动员放在一起,怎么看都是一类人。

信息经济学的解释:由于学界和社会其他群体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反正社会上的人也不太了解经济学,所以,拍脑袋足够应付了,小投入大产出,搞经济学的人大多会选择这条路。

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同样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规范的学术考评和筛选制度,学术成果数量和媒体曝光率就是能够节约度量成本的指标,社会根据这些交易成本较低的指标进行评价,对社会是有效率的。再加上这些人作为既得利益者会通过直接制定规则和影响规则制定来维护现存的评价体系,进一步维护其租金。

行为经济学的解释:经济学家也好,社会人士也好,都是理性局限的。经济学家首先把自己限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比如不参加学术讨论,不和国外学者交流学术前沿问题,不系统阅读前沿文献等等,这样始终保持自己的一个相对知识优势;然后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去和社会人士交流,获得其肯定,这就进一步强化经济学家的信心,促使其坚持自己的研究模式,结果,在这互动当中,经济学家的过度信心就练成了。对社会人士而言,遵循代表性启发的决策模式,常常发生框架效应等,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真正的经济学者,所以在判断经济学家水平时总是从自身身边的经济学者做参照系,进行分析,比如遇到一个人大的和首经贸的,对比之下,觉得人大的读的书更多些,就觉得人大的一定是国内一流的,如果是这么认为,就推而广之,人大的作为国内一流的一定能够到国际上去闯荡的。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北大的海龟们和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没什么差别。北大多有名啊,像密西根之类在国内根本没有知名度,所以一定认为密西根比不上北大。等等。在这些认知偏差的推动下,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经济学家群体,这个群体不学无术,却能够获得无数的荣誉、金钱和地位。这一点和中国足球真的一样。

支持行为经济学的证据:从事学术研究的经济学者被视为小圈子;经济学家们被视为大圈子。为何是大圈子?因为大部分经济学人几乎都是拍脑袋做研究,也就是“闭门造车”,他们有共同的标准和理念,构成大圈子。大圈子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主流”。各种主要奖项都是大圈子产生的。各种权威几乎也都是大圈子产生的。

大圈子的特点:认为经济学总是可以坐在家里研究的;经济学研究无需和他人辩论;经济学研究无需调查研究(很多大陆学者说,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也是这样,这些人忘记了,大陆经济学者都是研究中国问题的,研究这类问题不作调研,简直就是亵渎经济学);如果缺失需要阅读文献,经济学研究只需阅读一些经典文献或者摘要;经济学研究最需要的是和社会说,我这个观点十年二十年都不会过时;经济学家常常说,我认为、我感觉、我觉得等;经济学家常常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经济学家常常说,这个政策是我推动的、是在我的影响下推动的;等等。

欢迎大家补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8-17 22:07:00

随便补充两条,

经济学家还讲:中国离诺奖没有多远了;要搞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经济学;

经济学家最后的武器:这个问题在成熟市场国家和在市场转轨国家不一样。理论上的谨慎本没有错,但这样的判断往往被滥用,只是为了引出自己的“高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这个问题在成熟市场国家到底是怎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8-18 08:54:00

俺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对一个人的理性形成,或者说是社会学习过程,开放更重要还是重复交往更重要?在一个市场环境中,非人格化的交易普遍,价格机制能够解决信息显示问题,那么开放可能就能够导致理性形成,但是在一个转型环境中,非人格化交易很不普遍,这个时候价格机制显示的信息有限,可能就是重复交往更重要。所以,在国外的经济学界,经济学家之间合作的半径很大,而在国内的经济学届,如果要合作的化,一定是身边的人或者同学或者师兄弟等。

不知大家有何想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8-18 22:25:00

首先,国外经济学家的合作市场化程度也不高,交易面也不广,合作关系的形成主要也是因为同事、师生关系。

其次,中国经济学研究基本上还没有登堂入室,对遵守主流学术规范的人而言,大多数人是乌合之众,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乌合之众内部而言,因为不遵循普遍的学术范式,自然各自认为奇货可居,觉得合作是牺牲自己的利益。

复次,中国经济学界极少细致而有深度的、严肃而不留情面的、但又严格局限于学术层面的讨论和交锋,没有交流自然没有合作的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8-19 08:38:00

其实从研究的选题上就能看出中外经济学家理性的差别,大陆经济学家关心的是选题的大小,一般认为选题越大,越有价值;海外的经济学家关心的是选题的前沿性,研究的问题本身对理论的意义多大。比如宏观经济学中,同样的就业问题,大陆经济学家会讨论失业率高的社会影响;政府的就业政策;而海外经济学家会关心性别、年龄、种族等对就业选择的影响;劳动市场上岗位的匹配和寻找等。

大陆经济学家批评西方经济学最多的话语之一就是海外经济学家都是研究一些芝麻大的事,一脸不屑。并且大陆经济学家还据此认为这些研究对理论贡献不大,除非像自己一样,研究价值、经济体制、国家甚至国际等足以推翻整个经济学的宏大问题,才是对理论有贡献的。

这是最典型的过度信心。

可是,如果是信息缺乏形成的过度信心,可能说不过去,因为现在基本上没有信息障碍;如果是开放程度低导致的,好像也说不过去,因为这些人中很多都出国进修过;如果说这些人不聪明,就更说不过去,在大陆能够混到这一步,各个都是高智商的。

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形成了过度自信呢?

请大家进一步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