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的背后就是哲学。最早的探讨经济思想大都是一些哲学家,比如色诺芬,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经院哲学)等。
2、“这个假设必定随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物的等等因素而改变。。真是佩服了经济学家解释经济运行的本领了,用几个模型就一目了然。 然后我问问大家,经济理论真能应用到真实的世界里吗?经济政策不是有滞后性吗? 这些个经济大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感觉预测总是贯穿与经济决策的始终。。 越看越不懂经济学,感觉就是经济学家的思维游戏而已。。。。。!”
(1)模型是经济学这个学科认识世界的窗口与基准。比如说,我们说垄断不好,因为有福利损失,低效率等问题,这都是相对于完全竞争模型而言的。但现实中几乎不存在完全竞争。而垄断模型比完全竞争模型离现实更近了一步。
(2)“经济政策不是有滞后性吗? 这些个经济大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感觉预测总是贯穿与经济决策的始终。。 ”从这里我感到对做学问有一点困惑(个人感觉而言)。做理论研究至始至终的核心问题时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在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以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至少大方向不会错。有的人会反驳道“提出问题的有很多,但解决问题的人很少”,我想问的是会有多少人会看到问题的本质?就像我的一位老师说的:学者是回答为什么的,是批判的;至于怎么办那是政客的事情。所以你可以看一些硕士论文,大凡对问题解释不透彻的论文肯定会有大段大段的政策建议来凑字数。这种文章不厚实。
(3)“感觉就是经济学家的思维游戏”这恰恰说明了社会科学的哲学性——充满思辨的味道。而对于学者而言,尤其是做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的训练尤其重要。
你可以读一下平新乔18讲“出版附记”405-407.尤其是第4、6段。可能会有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