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411 0
2011-09-13
自2008 年以来,一场罕见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各国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是,金融危机在导致实体经济巨幅波动的同时,也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温床。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有可能使产业部门出现“创造性的毁灭”,在旧产业部门的衰退和新产业部门的诞生中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孕育出一些新的市场潜力巨大的产业部门,并拉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谁引领了技术创新的前沿,谁就有可能把握住产业创新的先机。基于这种认识,我国正在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战略重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ZF应当如何发挥作用? 通过研究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日本ZF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更好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不无裨益。    一、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日本ZF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
    自二战结束以来, 日本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结构变迁规律的研究和模仿,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 由ZF选择某些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技术和资金较为密集的产业,通过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和财政、金融、税收、外汇等倾斜政策,扶植这些产业发展,从而改变国家经济的竞争优势。日本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式被总结为挑选主导产业。经过战后30 年的发展,日本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序替代, 在主导产业更替的过程中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到上世纪70 年代末,在大多数的制造业产业领域, 日本企业逐渐拥有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日本的总体经济规模也跃居世界第二。但两次石油危机重创了日本经济,日本ZF认识到,应当努力促使日本的产业结构从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升级。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日本就一直在寻找新兴主导产业。随着日本经济赶超时期的基本结束, 日本开始进入国际技术前沿的探索时期。1980 年3 月,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发表《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宣布日本已结束了战后以来的追赶现代化时代, 正迅速迈进世界一流国家的时代。在日本经济新的发展阶段,日本ZF把技术立国作为奋斗目标, 有效利用头脑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技术开发,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日本ZF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是ZF预测关键技术, 制定和实施大型科技计划。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本ZF及其下属咨询机构通过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研究和预测, 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 选择有利于提高本国科技水平和企业技术能力的关键技术,并对其研发给予优先支持。日本ZF不断出台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引导和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应当说,在日本的技术追赶时期, ZF通过制定产业技术政策来规划和引导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 并通过对新技术的研发给予财政支持等方式优先配置稀缺资源,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而当日本完成技术追赶并位于国际技术前沿之后,ZF对技术发展方向的预测同样受制于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企业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
    二是不断完善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 为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进步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要素,它依赖于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资。日本不断加大对包括计算机在内的高科技产品研发的资金支持, 这种扶持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提供开发补助金的方式实现的。如为了扶植第五代电子计算机关键技术的开发, 通产省在十余年时间里累计投入约568 亿日元的巨额研发费用, 为第五代计算机技术的研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日本R&D 经费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始终名列前茅。
    三是建立官民合作开发体制, 共同分担研发风险。为了推动高科技产业的迅速成长,分担企业的技术开发风险, 日本逐步建立并完善了ZF指导和支持下的ZF与企业联合研究开发的官民合作开发体制。在每一个技术攻关计划中,ZF都要邀请若干家大企业参与, ZF不仅通过提供补助金等方式提供研发经费, 还参与研发活动的组织和协调。这种由ZF统一制定技术研发目标,并将ZF研究机构、企业研发部门和大专院校相关研究力量和科研经费集中使用的官民合作开发体制, 在推动日本计算机产业的技术自立和技术进步方面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官民合作开发体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是ZF预测的技术发展方向不能有大的失误,否则,这种举全国之力的技术开发模式可能会导致劳民伤财的后果。
    四是采取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日本ZF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和特别折旧制度,并给予ZF补贴。ZF对用于购置技术开发的资产免征7%的税金,对企业的研发活动给予优惠的金融支持, 高科技企业可以获得低息贷款,一旦研发失败,则只需归还本金,无需支付利息。
    二、日本ZF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果评价
    随着上世纪70 年代末VLSI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计划)等尖端技术赶超计划的成功,日本对本国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研发能力产生了一种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认为本国的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产业发展目标不应当去追赶欧美最新技术,而应该积极发展领先技术,实现技术跨越。与此同时,日本也面临着欧美国家的指责,批评日本企业不善创新, 只会拷贝西方技术。在这种背景下,从80 年代开始,日本的产业政策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产业技术政策在产业政策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在政策导向上更加重视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强调高科技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作用。日本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等尖端产业及生物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下一代基础产业部门。日本选择了若干国际技术前沿领域, 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技术跨越计划,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日本试图通过这个项目,实现计算机的人工智能化, 从而抢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并领导知识革命的新潮流。
    第五代计算机研究与开发计划(FGCS)历时12 年, 在通产省的最终评估报告中, 自诩FGCS计划的目标已实现, 并说大部分的海外研究者都评价为极好或卓越。尽管这项计划在技术上取得了部分突破,但最终没能攻克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 与FGCS 计划当初的市场设想完全相反,90 年代世界计算机应用的主流方式是个人电脑和小型工作站通过互联网和通信网络相连接的分布式网络, 统治了计算机领域几十年的大型机时代已宣告结束。尽管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第五代计算机在某些领域确实取得了远远领先于欧美企业的技术突破, 但由于它的功能与设计已经与市场主流应用背道而驰, 使得第五代计算机基本丧失了商业价值,产业化更是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来看,FGCS 计划基本失败。由于通产省的技术预测失误,通产省和日本IT 企业穷十年之功的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没有产生直接的商业价值,而且由于研发方向的偏差,使一度缩小的日美IT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继续扩大, 延缓了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在90 年代末席卷全球的知识经济浪潮中,日本IT 企业在商业和技术上没有太大的作为。除此以外, 日本在模拟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发、软件工业推广和维护援助计划(SIGMA)等项目上也都遭遇了失败。
    90 年代以后,日本又试图以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选择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即以发展超高速光纤通信推进整体的产业信息化步伐, 将建立和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战略目标, 推动纳米技术研发尽快走向产业化。此后,IT、环境能源、医疗健康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及服务这五大领域也曾被视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日本ZF于2009 年4 月推出了“经济危机对策” 的新经济刺激计划, 将再支出15.4万亿日元,重点之一就是主打绿色牌,以推动包括太阳能产业、新型环保汽车和清洁家电等在内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促进未来经济增长。尽管自80 年代以来,日本为寻找新兴主导产业群一直在努力,但至今尚未形成可与钢铁、家电、汽车产业媲美, 并能极大地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群。
    三、日本的经验教训对我们的启示
    在战后几十年的经济赶超中, 日本ZF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并且能够根据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的赶超时期基本结束,进入了国际技术前沿的探索时期。尽管日本ZF运用产业政策的经验更加丰富,财力也更加雄厚,但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效果却大不如以前,在实现技术跨越方面屡屡无功而返,第五代计算机开发计划的失败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透视日本ZF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得与失,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一是高科技研发的不确定性, 由ZF来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做法并不可取。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里, 日本ZF通过选择主导产业并加以大力扶持,以促进这些产业迅速成长,继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这种ZF主导的发展战略及为实现战略而推行的产业政策, 在经济赶超阶段可能会比较奏效, 因为有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经验可借鉴。但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高科技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 ZF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蕴含着预测失误的可能。如果ZF对下一个阶段战略性产业和关键技术的判断出现较大的失误, 挑选并扶持主导产业的政策不仅可能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延缓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第五代计算机项目中, 日本ZF过高估计了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取代现有大型计算机技术的可能性, 从而导致了研发计划在商业上的失败。这个例子非常典型地说明,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
    二是ZF推动的产品开发项目或科技攻关计划,不仅要关注新技术的突破,更应考虑新技术的市场需求。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把重点放在少数技术前沿的突破上,而不是致力于推动现实应用。在第五代计算机计划的制定者看来, 第五代计算机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对当时的大型计算机技术的一场革命,一定会受到使用者的欢迎,因此,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几乎没有考虑到新旧技术的兼容性、消费者的习惯和费用等问题,完全按照研发者的思路去开发独特的软硬件。但研发者没有预料到, 个人电脑和计算机工作站的迅速普及及互联网的爆炸式扩张,这些意料之外的技术发展,使日本自行开发的第五代大型计算机系统游离于市场主流之外,完全丧失了市场价值。这就启示我们,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产品的市场需求潜力、产业的经济技术效益及能否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三是ZF应当定位于提供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由于新兴技术与相关市场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开拓新兴产业的任务只能由企业自己来完成。为了鼓励企业创新,ZF的任务应当是推动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提供优惠政策, 积极支持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 鼓励建立长期投资和促进资金有效配置的稳定的金融市场,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提供补贴等。只有在一个鼓励创新的制度下, 企业在追求创新垄断收益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研发出新兴的主导技术, 在此基础上才会形成新兴主导产业群。这个过程充满挑战,探索的主力军是企业,ZF无法代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